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1][2]。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织女星,因社会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织女星與兩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3]。
七夕 | |
---|---|
别名 | 乞巧節、七姐誕、七娘生、巧夕、七巧節 |
参与者 | 漢字文化圈 |
意义 | 乞巧、祈福 |
七夕 | |||||||||
![]()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七夕 | ||||||||
| |||||||||
越南语名称 | |||||||||
國語字 | Thất Tịch、Ngày Thất Tịch、Khất xảo tiết、Thất thư đản、Xảo tịch | ||||||||
儒字 | 七夕、乞巧節、七姐誕、巧夕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칠석 | ||||||||
汉字 | 七夕 | ||||||||
日语名称 | |||||||||
日语原文 | 七夕 | ||||||||
|
汉朝以後,七夕開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正式成为属于適齡男女的节日[4][5]。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吃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流傳到日本亦是来自于牛郎與織女的传说。
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
古时,七夕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龙王爷“晒鳞日”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份,也是社會對妻子的要求之一,每逢七夕就向織女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灵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綵樓,預備黃銅製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6][7][8][9]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据明清至民国时期部分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各式扇子,玲珑轻飘的小罗帐及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不少地区年轻女子喜在七夕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这项习俗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髮,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髮。”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髮。
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有净水视影,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其他地区亦有汉族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10]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
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先拜庙里的“老爷”(菩萨),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贡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祭拜織女者主要是女性,製作巧果等各種食品和傳統女紅如刺繡等,也會製作其他傳統手工藝如中國結、剪紙等,同時也作為祭拜織女的祭品。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中,七夕節被商家稱作「中國情人節」,變成各種商业促销的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11]。
臺灣民間信仰在七夕當天,會在床上或床邊擺設麻油雞、油飯、七張刈金和婆姐衣等祭拜床母(婆姐)。另外,凡是給七娘媽作契子的孩童,七夕的下午須在門口設供桌準備麻油雞、油飯、胭脂水粉、鮮花、壽金、刈金和婆姐衣等祭品,並以銅錢繫上紅絲線,掛在孩童頸部,稱為「掛絭」,此後每年七夕都要祭拜七娘媽,並更換紅絲線,直至十六歲為止。
禁忌[來源請求]:
1.情人節大餐避吃牛肉
2.別穿破洞裝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日本人称为「旧七夕」。
[编]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