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名,是指将某个非中文的人名、地名等翻译成中文后的名称。由于中文的文字是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因此对于使用拼音文字进行拼写的人名、地名来说,需要将有關的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才能变成中文名字(而不是直接采用其拼音文字或拼音文字的改写)。例外的是汉字文化圈的日语、韩语及越南语,其译名一般使用原文的汉字(或改写)。将拼音文字的发音汉字化,中國一般採用現代標準漢語,香港、澳門等地則採用香港政府粵語拼音,而南洋華人採用閩南語。
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天主教)的名字,有一套特殊的标准。另外,有外国官方机构为方便世界华文传媒采访,亦会为当地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列表。有时国外有华裔血统的名人也有因为传媒误译而发表声明订正,例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在2003年向传媒发新闻稿指出,他姓名的汉字写法应该是“雲升”[註 1]。
中华民國時期[何时?]譯名準則未確立。同一個地名,往往造出多個中文譯名,造成混亂。社會上引起了統一地名翻譯的討論。當時提出的原則有:[來源請求]
為了解決譯名混亂,於中华民國時已有人編製譯音表,作為譯名標準,例如何崧齡等人編纂,民國十三年(1924年)初版的《標準漢譯外國人名地名表》。[1]何崧齡在序文中說道:「外國人名地名,向無一定譯法,淆亂之弊,與日俱深,學者苦之。本書目的,在補救斯弊;換言之,即謀譯名之統一,使學者稍節時力而已。……吾人先議定《西文譯音凡例》,次照《凡例》,編製《西文譯音總表》。——即西文每一音素,均擇一發音相當之漢字,作為標準譯字;無相當譯字者,用『借譯』;發音近似者,用『準譯』。——以此《總表》為標準,製造新譯名。」
漢化譯名,即漢字文化圈以外的人名譯成類似漢式姓名。其中往往直用古來漢土已有用姓,如李、司徒、金等。
此類譯名有幾種譯法。如果其人是先名後姓,多會將姓名照漢姓名排列,又或者基於本姓譯作全名,又或者根據原姓名時會譯姓,名則取譯部份。姓、名總共會譯成幾多個漢字、用何種字,多視乎其人性別、譯者習慣及發音根據。例如克鲁泡特金可以譯為「柯伯堅」,托爾斯泰為「陶斯道」。電影《亂世佳人》中奇勒·基寶所演角色原名「Rhett Butler」,漢譯作「白瑞德」,「白」即「Butler」省,「瑞德」即「Rhett」。又如賀錦麗,本名「Kamala Devi Harris」,「賀」的粵語即「Harris」的省略,而「錦麗」的粵語發音又與「Kamala」的發音相近。
漢化譯名當中有部份是其人自取。前香港總督衞奕信本名「David Clive Wilson」,其名曾譯作「魏德巍」,出自他的老師所贈對聯:「德者當以道為本,巍峻應有穩定基」。後來又用「魏德維」。到就任香港總督前,以取字及廣東話諧音不吉利為由,取用今名。
自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曾出现过很多形式的音译。早期最广泛使用的是以闽南语、粤语和上海话的汉字读音为音译基础。比如,Switzerland 和 Sweden 之所以被音译成“瑞士”和“瑞典”,就是因为在老國音,闽南语以及粵語中,“瑞”字念Sui,最为接近这两国的西方名称。近年来,在中國由于推普的关系,中国各地使用的音译方式也向普通话的汉字读音靠拢,例如 Thomas 这个原本使用粤语音译成“汤姆斯”的名字,近年来也改为使用普通话音译的“托马斯”。
外國不同語言的拼寫與發音的對應規律,一般人不可能全都了解,若不加以規範,則必定出現誤譯。於是中國大陸組織專家學者,為世界50多種語言制定漢字譯音表,每種語言可能出現的音節,都指定音譯漢字。譯名以音似為主,形似為輔。(例如發音有清音濁化,仍照清音翻譯。)人名翻譯,有部份音節按男女分用不同漢字。地名通名需要意譯,所以編訂世界不同語言地名通名的中文名稱。
台灣對外國地名的翻譯參照國家教育研究院(前國立編譯館)出版的的《外國地名譯名》(最新版為2014年第四版)。台湾对于外国人名的译法并无统一标准。虽然官方通讯社中央通讯社编有《标准译名录》,但并无规范统一使用。一些台湾媒体会采用中央通讯社的译法,但也有媒体自行另起译名。[3]
在體育、娛樂圈、英國政治人物、少量美國政治人物、少量外國地名的範疇,香港通用的中文譯名都以香港的母語粤語(廣州話標準)翻譯。正因如此,很多香港譯名如用普通話譯就會使讀音大幅偏離原音。因為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政治人物為了顯得親民,會由相關部門將譯名譯成中式名字,如「彭定康」、「麥理浩」、「葛量洪」、「司徒拔」等。
香港的官方語文是中文和英文,故香港人習慣把拉丁字母文字以英語拼讀,而不以原語言拼讀,不知道同樣的拉丁字母,在不同語言中發音差別可以很大。所以有些香港譯名無視原語言發音,用英語音譯,令譯名失真。(事實上,英國人也按原語言發音轉成英語,而非將拼寫當成英語拼讀。英國廣播公司設有讀音組(Pronunciation Unit),由語言學家編訂外語名字的英語發音。[4])
香港足球評述界其實意識到用英語拼讀非英語名字譯名,這種做法並不妥當。2013年,香港足球評述員協會舉辦「你知道我在講『佢』嗎?」球員譯名研討會,與會者基本上贊成「以人名原語言發音為準」的原則,但是認為實行這項原則非常困難,原因包括:[13]
1968年,新加坡文化部开始成立华文译名统一委员会等机构,负责规范街名、政府部门、职衔名称等本地专有名词的华文翻译[14],但直至1980年代末期,华文媒体仍然缺乏协调,选用的译名也不一致。有见及此,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加坡广播局等机构的代表于1990年成立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Translation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for the Chinese Media, Singapore),负责华文媒介译名的标准化。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逐步统一既有的华文译名,审定新人物、事物的华文译名,编制译名表、术语表,协助政府部门(含法院)审定译名手册,收集著名人物、公司、机构和建筑物的华文译名,再转发给参与机构[15],以及在《联合早报》网推出统一译名网站,供公众查阅[16]。2014年,通讯及新闻部成立全国翻译委员会,取代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并接管其原有职能[17]。
对于外国人名、地名(马来西亚、印尼除外),新加坡媒体一般采用新华社的译名。对于存在地区词差异的词语,新加坡媒体可采用东南亚国家的特有或常用译名[15]。新加坡特有的华语用词(含当地英语名词、马来语名词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推广华语理事会于2019年建立的电子版新加坡华语资料库[18]。政府、商业、议会和法律术语的华文翻译可参照新加坡政府的政府词汇译名网站[19]、新加坡国会网站[20]和新加坡法院网站[21]。
馬來西亞對於非華族或非華語名詞的譯名由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
如果辭彙還未被理事會翻譯,或是存在爭議:
如果在马来西亚本国尚未出现任何翻译,可以先参考中国大陆方面的翻译方法。
翻译马来语时,请遵照以下原则:
新华社翻译马来语名词时常常按照文字翻译,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其翻译出来的汉字与原来的马来语有时会相差很多[註 2]。另外,马来西亚很多马来穆斯林的名字多数来源于阿拉伯语,新华社在翻译这些人名时,通常会与其他伊斯兰文化背景国家的人名翻译取得一致(这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不是按照马来语的发音。例如"Abdullah"会按照习惯译为“阿卜杜拉”,而不是“阿都拉”;"Najib"会按照阿拉伯语习惯翻译为“纳吉布”而不是“纳吉”;"Ahmed"会翻译为“艾哈迈德”而不是“阿末”。
菲律賓華人講閩南語(咱人話),因此華文譯名也以閩南語音譯。例如城市Makati譯名「馬加智」而非「馬卡提」,因為「智」字閩南語聲母是t(不送氣)。菲律賓最底層的行政區劃稱為barangay,譯名為「描籠涯」而非「巴然蓋」,因為「描」「涯」兩字閩南語聲母是濁音b和g(非漢語拼音b和g,後兩者皆是清音。)。「宿务省」的「务」字閩南語聲母也是b。菲律賓司法部長Leila de Lima,譯名為「黎利馬」,用「黎」字譯de,因為閩南語聲母l的發音接近濁音d。菲律賓的華文譯名與其他地方所用譯名有差別,如首都的譯名是「岷尼拉」,國家名也用「濱」字而非「賓」。目前尚未有統一華文譯名的組織,因此各華報用的譯名可能不同。[22]
美國地名、人名官方译名,一般以美語發音音譯,可参考美国政府网站, 如美国驻中国大使馆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013061247/http://beijing.usembassy-china.org.cn/。
華文媒体用的譯名有时與官方譯名有差別,比如「白宮」官方稱作「白屋」,「奧巴馬/歐巴馬」官方稱作「歐巴馬」等。
英国早期的华裔移民都是来自香港围村的移民。在战前,香港居民都享有英国的居留权。不少围村居民为改善生计,都移民到英国谋生。为服务这群不太会英语的香港移民,以及为香港当地的传媒服务,英国1966年前存在的殖民地部曾经会为全国所有议员和官员编写一份官方译名表,方便殖民地范围内的中文使用者。不过从1972年中英建交开始,中国大陆范围内官方和民间都没有使用过此类译名。由于香港人普遍使用粤语,官方译名也以粤语的广州話發音作标准,并且会尽可能将译名漢化,使华人听众有亲切感。以下为部份知名人物的香港译名和中國大陸译名的分别:
人物 | 香港譯名 | 中國大陸譯名 | 其他譯名 |
---|---|---|---|
Mrs. Margaret Thatcher | 戴卓爾夫人 | 撒切爾夫人 | 柴契爾夫人(台灣) |
John Major | 馬卓安 | 約翰·梅杰 | |
Michael Heseltine | 夏舜霆 | 赫塞爾廷 | 夏信廷、夏思定、希素庭 |
Sir David Wilson | 衛奕信 | 魏德巍(当驻华大使时的译名) | |
Chris Patten | 彭定康 | 柏藤(委任為港督後停用) |
随着香港殖民政府的消失,现在已不存在新進的官员和议员的中文译名列表;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一般都以中國大陸传媒为标准。这在BBC的中文新闻网页内亦可留意到。
另外,英国国内的地名或人名如果和宗教有关的话,要先视乎有关宗教,再决定译名。假如有关名称和圣公会或基督新教有关,则采用基督教圣经和合本的译名。例如:圣保罗大教堂。但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苏格兰或北爱尔兰信奉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下一段所列的天主教译名。
葡萄牙的官方译名,主要是方便澳门的传媒报道葡国政府的新闻。葡萄牙本来不太理会澳门的中文媒体,过去当地传媒都是自行把官员和议员名字的葡语发音用近似的广东话拼写。随着回归临近,有关部门才开始统一译名。
原则上,若有关人物或地方在信仰天主教的地区,则应采用天主教圣经译本的译名。所以,故教宗John Paul II的正确译名应该是若望保禄二世,而不是约翰保罗二世;教宗日常露面的教堂,应该是圣伯多禄大教堂而不是圣彼得大教堂。但要注意,若地名是纪念洗者若翰(新教的施洗约翰)的话,就不要将“若翰”改作“若望”。
由某个地方或机关的官方翻译可以看出一些它的历史。例如,在香港总共有六家中学以 St. Paul 为守护者;但是,两所由香港聖公會开办的中学译成“圣保罗”:
三所由圣保禄修院開辦則译成“圣保禄”:
澳門也有稱為聖保羅或聖保祿的學校。
韓國虽然自1970年代开始已经逐漸減少使用汉字,但70年代以前,韩语以汉字為主。所以,绝大多数的地名和人名都有其正确对应的汉字。为尊重当地和有关人士,请尽可能不要自行帮地名和人名作翻译,而务必要使用原来的汉字。假使没有对应汉字的话,韓國官方建议采用拉丁化了的名称。例如:“住在首爾麻浦区的Aeoge驿的学生安Areum”这句句子里面,地方名“Aeoge驿”和人名“安Areum”。
有关韓國各地地名的汉字,可参考有关地区的中文版地图。假若没有中文版地图的话,可参考当地的旧地图。
尊重韓國官方的要求,韓國首都的中文譯名現改為「首爾」。韓國官方的意見是,除了講述過去的歷史以外,建議提到該國首都時,漢字不應再用「漢城」二字稱之。但目前使用漢語的地區對此意見不一,做法也有很大差別。假設已改成“首爾”,為讓人明瞭易懂,可以再括弧註明“漢城”,或註釋“大韓民國首都”。
有关韓國政要、议员的名称,可以参考韓國的报社网站。《中央日报》、《朝鲜日报》等大型报社都建有政要及议员的汉字名称对照表,并设有收费的查询服务。不过,如果有新闻发生的日期作参考,可以翻查网上过去新闻的PDF版本,来找寻有关人士名称的汉字写法。
有关查询韓國演艺人名字的汉字写法比较困难,除了因为报章通常都不会写出他们名字的汉字写法以外,就连艺人本身也未必记得自己的名字怎样写。这时,就要靠有关艺人的经理人公司,或依赖可以信靠的网站。韩国映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来源,有时甚至比电影发行商更可靠。例如:韩国人气偶像车太铉(Cha Tae-hyun)和全智贤(Jeon Ji-hyun)就多番向香港传媒投诉自己的名字被错误写为车太贤及全知贤,可见不少艺人其实很看重自己的名字。相反的,韓國報章娛樂版的譯名卻很多時候都是錯的,這一點一定要留意。此外,若有关演艺人在1970年代以前已经活跃于影坛的话,参考当年的电影广告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有一些人名最初翻譯錯誤,但後來將錯就錯沿用至今,比如韓國女演員宋慧教在出道時,翻譯員根據韓文“교”(gyo)而將她的名字誤譯作宋慧喬,而這個譯名亦被媒體沿用至今,並且廣為人知。
參看:韓國同音姓氏
越南语既有自己本族语言的固有词又有在中国汉字影响下自己创造出新的语音发音来读汉字,即“汉越词”。纯越词与汉越词千年来都一直得到越南人的共用,汉越词占越南语总词汇中70%以上,说明汉越词在越语当中的使用率极高。有越南语译者经过翻译实践,总结出可通过音译、意译两种译法进行越南人名的翻译。
所谓的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越南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汉越词在越南语当中所占的比重,且绝大部分汉越词保持汉语词的原意。使用纯越词的越南人名中会出现没有具体意义的单词,或是有意义但是不能按其意翻译的字词,这种情况下一般优先采取音译的方法。因此音译翻译方法也就成为了在越南语人名翻译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因有些汉越词人名只有一个汉词相对应,有些汉越词却有很多个同音汉字可选择,而有些少数民族部分人名所使用的文字并未收录入字典当中。因此在使用音译法的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音译方法:
改翻译方法使用非常简便。因为名字只有一个汉词翻译对象,所以只需按其汉词进行翻译便可。比如“Nguyễn Quốc Sơn”譯為「阮国山」。
选词翻译从姓-垫名-主名一一进行选择。
意译是指根据字词的含义进行翻译。因纯越词没有汉字对等的翻译,因此只能根据词义进行翻译。很多纯越词都会有几个对应的汉语意思,因此选词翻译在意译工作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 人名即是人的代称,人民对取名的讲究,名字寄托着很多父母对子女未来美好的憧憬及愿望。因此不管是通过音译或意译翻译人名,在选词过程中,在遵循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不违背禁忌,尊重取名人的意愿,选择代表美好、正面含义深远的词语。 [23]
基本上可以按中國大陸的人物地名翻译法则的参考书目。但若有关人名、地名並不在有关书目出现而有自行翻译的需要时,應該首先瞭解俄羅斯语有软音化的特性,比如тин(tin)在俄語中出現在詞中或詞尾時並不讀作「亭」或「丁」,由於俄語特有的軟音化而讀作類似「京」的音。然而台灣翻譯較不理會此規則。Putin在中國大陸不译作“普丁”或“蒲亭”而译為“普京”;Rasputin在中國大陸译作“拉斯普京”而非“拉斯普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