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哥倫比亞特區(英語:Washington, D.C.),正式名称為哥伦比亚特区[2][註 1](District of Columbia),簡稱華盛頓特區、華盛頓(Washington)或特區(the District),有时被一些中文媒体称作華府,是美国的首都,為大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關、各國駐美使館及世界银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蹟。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Washington, D.C. | |||
---|---|---|---|
首都 联邦地区 | |||
哥伦比亚特区 District of Columbia | |||
![]() | |||
| |||
綽號:华盛顿、D.C.、特區、華府、美京 | |||
格言:Justitia Omnibus(全部人的公義) | |||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在美国本土及与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相对位置 | |||
坐标:38°53′42.4″N 77°02′12″W / 38.895111°N 77.03667°W坐标:38°53′42.4″N 77°02′12″W / 38.895111°N 77.03667°W | |||
国家 | ![]() | ||
批准设立 | 1790年7月16日 | ||
组织 | 1801年 | ||
合并 | 1871年 | ||
有限自治权 | 1973年 | ||
語源 | 乔治·华盛顿 | ||
政府 | |||
• 市长 | 梅利爾·巴烏斯爾(![]() | ||
• 特区议会 | 菲尔·门德尔森(![]() | ||
面积 | |||
• 首都 联邦地区 | 177.0 平方公里 (68.3 平方英里) | ||
• 陸地 | 159.0 平方公里(61.4 平方英里) | ||
• 水域 | 18.0 平方公里(6.9 平方英里) | ||
海拔 | 0–125 公尺(0–409 英尺) | ||
人口(2020年)[1] | |||
• 首都 联邦地区 | 689,545(全美第20大) | ||
• 密度 | 4,361.45人/平方公里(11,294.76人/平方英里) | ||
• 都會區 | 6,385,162(全美第6大) | ||
时区 | EST(UTC−5) | ||
• 夏时制 | EDT(UTC−4) | ||
邮政编码 | 20001-20098, 20201-20599 | ||
電話區號 | 202 | ||
網站 | dc |
「华盛顿」的各地常用別名 | |
---|---|
中国大陸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
港臺 | 華盛頓、華盛頓特區、 哥倫比亞特區、華府 |
美国 | 华盛顿、华府、特区、 美京、哥伦比亚特区 |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改定紐約為首都。1790年7月1日,美国国会通過《首都选址法》,决定将首都从纽约迁至波多马克河和安那考斯迪亚河汇合处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為行都。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3]。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实际上是由美国国会直接管辖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国的任何州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東岸的中大西洋地區,屬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交界处,兩州界河波多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区西面的天然界限。成立之初,哥伦比亚特区是一个边长10英里(16公里)的正方形区域,不仅包括特区现在的全部范围,还包括波多马克河西岸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县,即今日的阿灵顿县以及亚历山德里亚市。特区成立后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为国会过度重视东岸以及蓄奴等问题,发起回归弗吉尼亚的运动,經他们多次请愿,美国国会于1846年7月9日通过法案,并经弗吉尼亚人民大会批准,将波多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还南方的弗吉尼亚州。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华盛顿市及华盛顿县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华盛顿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對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并为华盛顿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之合稱。
美國獨立後,各州对首都的位置发生争执:北方希望将首都定在纽约;而南方希望将首都定於南方。最终美国南北双方協商,各作让步,在美国南方离北方不远的地方新建一个城市作为美国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麦迪逊和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托马斯·杰斐逊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讨论出来。当时的“联邦城”规划为一个面积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区域。其位於波多马克河上的实际地点是由华盛顿总统决定,华盛顿本人还建议美国首都称为“联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国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市。华盛顿本人尽管居住在离华盛顿不远的弗农山庄,但在1799年逝世前華盛頓本人很少到访這個以他為名的都市。
华盛顿是由设计过纽约的联邦大厅的法裔美國建築師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规划的。朗方将华盛顿的马路设计成棋盘型,南北向的马路以数字命名,东西向的马路以字母命名。除此之外,他还设计几条斜向的大街,并且在大街相汇的路口规划几个圆环以及长方形广场,例如著名的杜邦圆环和法拉格特广场。这些大街都以各州的名称命名,而广场则以人名(尤其是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将领的名字,如詹姆斯·麦克弗森)。华盛顿的道路系统虽然体现城市规划中的美学,却并不适合现代汽车交通系统。在上下班高峰期,整个华盛顿最拥堵的地区往往都集中在这些圆环和广场附近,因此,华盛顿被认为是美国道路交通条件最差的城市。
1791年-1792年,Andrew Ellicott和非洲裔的自由人本杰明·班内克勘测哥伦比亚特区的边界,每英里埋设一个界碑。其中很多界碑现在仍然存在。
1792年10月13日,白宫奠基。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战争中英军攻占哥伦比亚特区并烧毁大部分公共建筑。美国军队没有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御并在烧毁海军船厂之后溃逃。英国军队则烧毁美国议会,白宫和财政部等美国政府建筑。一般认为英军烧毁华盛顿是对1813年美军入侵並烧毁多伦多(当时仍称约克)的报复。但是英军的行动仅仅限于公共建筑,而美军在烧毁多伦多时破坏很多民居,导致很多加拿大人在冬天露宿街头。
1847年,波多马克河南岸土地归还弗吉尼亚。在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华盛顿一直是仅仅有几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国内战爆发后由于战争需要,美国政府急剧扩张,华盛顿居民显著增加。
1864年,美国内战,具伯·爾利率领南方邦聯军队短时间占领蒙哥马利境内的多处地方并进攻到哥伦比亚特区。7月11日,南方军队经羅克維爾和惠頓(Wheaton)顺着 Rockville Pike(MD-355),New Cut Road(现Viers Mill Road MD-586)进攻到哥伦比亚特区境内距离白宫只有5英里的斯提芬斯堡。
1864年7月12日,聯邦总统林肯亲自到斯提芬斯堡视察战况,成为美国唯一一个在就任期间上战场的总统。当林肯在城堡的矮墙后面观察敌情的时候,林肯旁边的一个军官中弹身亡。具伯·爾利部队的第二指挥官是林肯的前任詹姆斯·布坎南的副总统約翰·C·布雷肯里奇。7月13日,具伯·爾利在发现北方军队得到大量增援之后经蒙哥马利县撤出。
1870年,哥伦比亚特区设立地方政府机构,但由于当时的地方政府行政長官过于铺张浪费,美国国会很快又撤销地方政府,國會对哥伦比亚特区实施近一个世纪的直接管理。
1888年,华盛顿纪念碑开放。
1932年,由于不满退伍补偿金政策,两万多名一战退伍军人在国会大楼前驻扎请愿达一个多月。最终在赫伯特·胡佛总统的命令下,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率领陆军部队介入清场,导致四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50年,哥伦比亚特区居民人口达到最高的802,178。随后人口由于居民逐步向城市外围迁移而减少。
1976年,华盛顿地铁开通。
华盛顿特区一直在争取正式成为美國第51州。最近的尝试是華府無投票權眾院代表諾頓(Eleanor Norton)2019年1月提出的「承認華盛頓特區法案」(Washington, D.C. Admission Act),该法案的目的是使华盛顿特区成为一个州加入联邦,从而使其成为该国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城市州。 该法案最初于2019年1月3日在第116届美国国会中提出,并于2021年1月4日在第117届美国国会中重新提出。[4]4月22日,美国众议院批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成为美國第51州[5],但還未經美國參議院認可。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位於美國中大西洋岸地區,北緯38.913611度,西經77.013222度;總面積177平方公里,其中有10.16%是地表水。特區西南同弗吉尼亚州相连,边界为波多马克河,其他三面同马里兰州相连。有三条河流流经华盛顿,分别为波多马克河,及其支流安那考斯迪亚河和罗克河(石溪、岩溪)。
华盛顿的最高点为海拔125米,位于Tenleytown,最低点为海平面高度。市中心位于西北区4街,西北区L街和西北区纽约大道,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国会大廈球顶。
华盛顿属副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变化相对和缓,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冬季冷凉,微潮,时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气温低于或等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7.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0 °C(32 °F)的平均日数为60天,低于或等于−10 °C(14 °F)的平均日数为2.3天;夏季炎热潮湿,日最高气温30 °C(86 °F)或以上的日数年均有72天,达35 °C(95 °F)的有12天。就維吉尼亞州雷根国家机场而言,[7]最冷月(1月)均温3.1 °C(37.5 °F),[8]极端最低气温−26 °C(−15 °F)(1899年2月11日)。[7]最热月(7月)均温27.2 °C(81.0 °F),[8]极端最高气温41 °C(106 °F)(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7]无霜期平均为235天(3月28日至11月17日);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市中心的无霜期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达51厘米(20英寸)。[7]可测量降雪平均期为12月22日至2月27日。[7]年均降水量约1,060毫米(41.8英寸),[8]年极端最少降水量为550毫米(21.66英寸)(1930年),最多为1,684毫米(66.28英寸)(2018年)。[7]年均降雪量为35厘米(13.7英寸),[7]但降雪年际变化较大;1972–73与1997–98年的降雪量最少,积累降雪量只有0.25厘米(0.1英寸),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积累降雪量为142厘米(56.1英寸)。[7]
維吉尼亞州 (雷根国家机场), 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极端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 (79) |
29 (84) |
34 (93) |
35 (95) |
37 (99) |
40 (104) |
41 (106) |
41 (106) |
40 (104) |
37 (98) |
30 (86) |
26 (79) |
41 (106) |
平均最高温 °C(°F) | 19.3 (66.7) |
20.1 (68.1) |
25.2 (77.3) |
30.2 (86.4) |
32.8 (91.0) |
35.4 (95.7) |
36.7 (98.1) |
35.8 (96.5) |
33.3 (91.9) |
29.2 (84.5) |
23.8 (74.8) |
19.5 (67.1) |
37.3 (99.1) |
平均高温 °C(°F) | 7.1 (44.8) |
9.1 (48.3) |
13.6 (56.5) |
20.0 (68.0) |
24.7 (76.5) |
29.5 (85.1) |
32.0 (89.6) |
31.0 (87.8) |
27.1 (80.7) |
20.8 (69.4) |
14.6 (58.2) |
9.3 (48.8) |
19.9 (67.8) |
平均低温 °C(°F) | −1.1 (30.1) |
−0.1 (31.8) |
3.7 (38.6) |
9.1 (48.4) |
14.4 (58.0) |
19.7 (67.5) |
22.4 (72.4) |
21.7 (71.0) |
17.8 (64.1) |
11.2 (52.2) |
5.3 (41.6) |
1.4 (34.5) |
10.5 (50.9) |
平均最低温 °C(°F) | −9.8 (14.3) |
−8.4 (16.9) |
−4.8 (23.4) |
1.6 (34.9) |
7.5 (45.5) |
13.2 (55.7) |
17.7 (63.8) |
16.7 (62.1) |
10.7 (51.3) |
3.7 (38.7) |
−1.8 (28.8) |
−5.9 (21.3) |
−10.9 (12.3) |
历史最低温 °C(°F) | −26 (−14) |
−26 (−15) |
−16 (4) |
−9 (15) |
1 (33) |
6 (43) |
11 (52) |
9 (49) |
2 (36) |
−3 (26) |
−12 (11) |
−25 (−13) |
−26 (−15)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73 (2.86) |
67 (2.62) |
89 (3.50) |
82 (3.21) |
100 (3.94) |
107 (4.20) |
110 (4.33) |
83 (3.25) |
100 (3.93) |
93 (3.66) |
74 (2.91) |
87 (3.41) |
1,065 (41.82)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2 (4.9) |
13 (5.0) |
5.1 (2.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25 (0.1) |
4.3 (1.7) |
35 (13.7) |
平均降水天数(≥ 0.01英寸或0.25毫米) | 9.7 | 9.3 | 11.0 | 10.8 | 11.6 | 10.6 | 10.5 | 8.7 | 8.7 | 8.3 | 8.4 | 10.1 | 117.7 |
平均降雪天数(≥ 0.01英寸或0.025厘米) | 2.8 | 2.7 | 1.1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1 | 1.3 | 8.0 |
平均相對濕度(%) | 62.1 | 60.5 | 58.6 | 58.0 | 64.5 | 65.8 | 66.9 | 69.3 | 69.7 | 67.4 | 64.7 | 64.1 | 64.3 |
月均日照時數 | 144.6 | 151.8 | 204.0 | 228.2 | 260.5 | 283.2 | 280.5 | 263.1 | 225.0 | 203.6 | 150.2 | 133.0 | 2,527.7 |
可照百分比 | 48 | 50 | 55 | 57 | 59 | 64 | 62 | 62 | 60 | 59 | 50 | 45 | 57 |
数据来源:NOAA(1961–1990年相对湿度与日照)[7][8][9] 注:华盛顿特区国际交换站,1871年1月1日-1945年6月30日在西北区24号街与M街交口,1945年7月1日起在里根国家机场。[10] |
依據美国宪法第一章,華盛頓特区的最高权威机构为美國國會,通过华盛顿市政府实施市政治理,因此国会有权否決地方立法。除了地方自治權受制約外,华盛顿市民的一些參政權也與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國民眾不同:他們在众议院仅有一名列席代表,是不具选举权的代表(英語:delegate),而且沒有聯邦參議員。
1961年3月29日,憲法第23修正案通過后,哥伦比亚特区居民获得美国总统选举权利,賦予3张選舉人票,是人均选举人票最多的地区,而歷次總統選舉中,3張选举人票全給民主黨候選人,民主黨得票率超過八成。從1964開放選舉人票以來,華盛頓特區始終是民主黨的鐵票倉,總統大選選舉人票全由民主黨以極高的票數拿下。
1974年 Walter Washington 成为華盛頓特区第一任及首位黑人民选市长。1978年Marion Barry成为華盛頓特区市长,在其領導下哥伦比亚特区的治安十分惡劣,其對市政的管理不善,被稱為美國最差的市長。1990年Barry因吸毒被判6个月徒刑,因而無法再參選。1990年Sharon Pratt Kelly成为華盛頓特区第一位黑人女市长。1994年Marion Barry再度当选市长。在其任期内華盛頓特区几乎破产,以致国会直接指派一个财政委员会處理特區事務。1998年Anthony Williams当选市长,在其任期内華盛頓特区财政得以恢复,2011年特區的財政收支達到平衡預算後,财政委员会中止運作。2002年再度当选。歷任市長都是民主黨籍。
华盛顿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同联邦政府或国防部、能源部、国立卫生研究院、食品药物管理局等政府机关相关。由于联邦政府的运作几乎不受经济萧条的影响,同美国其他地区相比,华盛顿的经济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相对很小。
位于华盛顿的财富500公司包括:
歷史人口數 | ||||||||||||||||||||||||||||||||||||||||||||||||||||||||||||||||||||||||||
---|---|---|---|---|---|---|---|---|---|---|---|---|---|---|---|---|---|---|---|---|---|---|---|---|---|---|---|---|---|---|---|---|---|---|---|---|---|---|---|---|---|---|---|---|---|---|---|---|---|---|---|---|---|---|---|---|---|---|---|---|---|---|---|---|---|---|---|---|---|---|---|---|---|---|
調查年 | 人口 | %± | ||||||||||||||||||||||||||||||||||||||||||||||||||||||||||||||||||||||||
根据2000年统计数字,华盛顿内有居民572,059人,248,338户,114,235个家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7.3人(每平方英里9316.4人)。华盛顿的种族分布为60.01%黑人或非洲裔,32.78%白人,2.66%亚裔,0.30%美洲原住民,0.06%太平洋岛屿居民,3.84%其他種族,2.35%属于两個或两個以上的族群;7.86%的人口属于西語裔或拉丁美洲裔,其中萨尔瓦多人是最大的西語裔族群。 根据2000年统计数字,5岁以上的华盛顿居民在家中83.2%说英语,9.2%说西班牙语,1.8%说法语,1%说非洲语言,0.5%说汉语。 2010年調查數據指出,哥倫比亞特區七成人口信奉基督宗教(17%居民為浸信宗信徒,13%為天主教徒,6%是福音派新教徒,4%是循道宗信徒,3%屬聖公宗,2%是東正教徒,1%是五旬宗信徒,1%是再臨宗信徒,1%是路德宗信徒,1%是長老宗,此外還有1%屬摩門教,)另有3%人口是猶太教徒,1%是回教徒,1%是佛教徒,1%是印度教徒。[14] 华盛顿的人口约为982,853;流动人口为410,000,占常驻人口的72%。此比例在美國仅次于纽约。 犯罪率在1990年代初期,华盛顿被认为是美国的“谋杀之都”,1991年凶杀案达到最高的479起[15]。但现在凶杀案已显著下降,2004年为198起,2005年195起。华盛顿的犯罪高发区为东北区,其他地区的犯罪率相对较低。但在华盛顿犯罪率下降的同时,濒临华盛顿东北区的马里兰州喬治王子縣犯罪率大幅度上升。华盛顿现在仍然是美国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 文化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館系統大多数博物馆都坐落于华盛顿市区[註 3];很多在特区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 华盛顿市内的主要博物馆包括:
另外,国会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也是重要的博物馆类型机构。国家档案馆目前藏有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 教育学区高等教育機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美國社區學院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的發源地。
交通主要機場一般所指的華盛頓都會區機場有三個,但沒有一個位在哥倫比亞特區境內。
職業運動美式足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