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30°2′N 31°13′E / 30.033°N 31.217°E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 發音 帮助·信息),通稱埃及(阿拉伯语:مِصر,羅馬化: Miṣr,埃及阿拉伯語發音:[Masr]),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2020年2月人口突破1億[3]。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與兩河流域文明有一定程度的交流,不過在希臘與羅馬人的統治下,古埃及文明在西元前逐漸沒落,後來被阿拉伯文化所取代。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
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جمهورية مصر العربية Jumhūrīyat Miṣr al-ʻArabīyah Gomhoreyyet Maṣr el-ʿArabeyya | |
---|---|
![]() | |
首都 | ![]() |
最大行政区 | ![]() |
官方语言 | 阿拉伯語 |
官方文字 | 阿拉伯字母 |
族群 | 埃及人(包括埃及阿拉伯人和科普特人)、努比亚人、貝都因人、柏柏尔人 |
宗教 | 93% 伊斯蘭教逊尼派(马利克教团、哈乃斐教团) 约7% 科普特基督教 |
政治體制 | 单一制 半總統制 |
法律體系 | 欧陆法系 |
國家憲法 | 《埃及阿拉伯共和国宪法》 |
政府 | 众议院 |
• 总统 |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
• 總理 | 穆斯塔法·馬布里 |
成立 | |
1922年2月28日 | |
• 正式成立 | 1953年6月18日 |
面积 | |
• 总计 | 1,010,000平方公里(第29名) |
• 水域率 | 0.6%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108,071,377(第14名) |
• 密度 | 90/平方公里(第118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5,623.77亿美元[1](第19名) |
• 人均 | 14,927美元[1](第94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4,356.21億美元[1](第34名) |
• 人均 | 4,162美元[1](第121名) |
货币 | 埃及鎊(EGP) |
时区 | UTC+2 |
• 夏令时 | +3 |
电话区号 | +20 |
ISO 3166码 | EGY |
家用电源电压 | 220 V |
家用插座标准 | C |
家用电源頻率 | 50 Hz |
中央銀行 | 埃及中央銀行 |
人类发展指数 | ▲0.700[2](第116名)-高 |
国家象征 | 國花:睡蓮 |
地理最高点 | 凱瑟琳山(海拔2,629公尺) |
最长河流 | 尼罗河 |
最大湖泊 | 纳赛尔水库 |
海岸線 | 2,450千米 |
互联网顶级域 | |
埃及也被視為大國,在旅遊、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多種重要行業的經濟發展幾乎平等,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歐的橋樑。它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地區的影響尤其廣泛。
2015年埃及经济发展会议(EEDC),埃及计划于2019年底正式迁往新行政首都,缓解开罗人口压力。後該搬遷計劃被推遲至2021年7月,但仍然未能成功[4]。
中文裏的「埃及」一詞,音譯自古希腊语对古埃及的称呼Αἴγυπτος(Aigyptos),拉丁文作Aegyptus,法文作Égypte,英文作Egypt,而這又是古希臘人對古埃及早期首都孟菲斯(Hekaptah)的錯誤讀法,其本意在古埃及語裏為「卜塔神灵之家」,本指孟菲斯的一座卜塔神神廟,後成了孟菲斯的別稱。在阿拉伯文裏則稱作「米斯爾」(مِصر Miṣr,埃及阿拉伯语作مَصر Maṣr),這是來自亞拉姆文的借詞,意為「遼闊之國」。《諸蕃志》譯作蜜徐籬,《瀛涯勝覽》譯作米息,《回回館譯語》中称密思兒[5][6]。
古埃及人一般把自己的國家称为「凱美特」或「凱米」( Kemet [kuːmat];意爲「黑土之國」) [7],与之相关的现代科普特语称为Ⲭⲏⲙⲓ(Khēmi)。
古埃及的歷史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文明和文化知识在古埃及滅國後并没有被传承下来,直到現代才被考古學發現後重新被世人認知。雖然有許多考古遺址的發掘,人們對古埃及歷史的了解卻仍然非常有限。
埃及在经过土耳其人统治数百年后,先后被法国和英国等国家侵略占领,期间也有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等本土王朝崛起。
埃及在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但依旧动荡至今。
埃及面積有1,001,450平方公里,疆域橫跨亞、非兩洲,當中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另外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埃及有著獨特的地緣位置:在陸路上,它連接亞、非兩洲;在海路上,透過蘇伊士運河及紅海亦連接了地中海及印度洋。所以有歷史紀錄以來,埃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現時埃及的西面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
埃及全境有95%為沙漠。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29米。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境內長1350公里,兩岸形成寬約3—16公里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這兩岸的河谷及三角洲地帶,雖然只佔埃及全國總面積的4%,但卻是埃及99%的人口聚居所在。蘇伊士運河是連接亞、非、歐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和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的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公里)。
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38~47℃;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7℃,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飞沙走石,使農作物受害。
埃及按自然環境而言,大致上可分為四大地理區[15]:
埃及的面積雖有一百萬平方公里,但境內絕大部分均為黃沙無垠的沙漠,只有寬約十六公里的尼羅河谷及開羅以下的三角洲 ,才是一條綠帶,面積約為33700平方公里,僅為其總面積的三十分之一。但在此狹窄的綠帶上,卻居住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諺所說:「尼羅河上午乾涸,埃及下午死亡」,確係實情。綠帶上每方哩有人口二千人以上,十分稠密。所有埃及的重要城市,均沿尼羅河分布。只有蘇伊士運河區為一例外。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Lower Egypt),沿海有不少鹹水潟湖,如馬加特湖(Lake Maritt)、艾德庫湖(Lake Maritt)、布魯盧斯湖及曼沙來湖等,目前僅為沮洳湖泊之區,如仿荷蘭辦法,亦可能變為海埔地。英国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渲染了尼罗河一带的绮丽风光。
尼羅河谷以西稱為西部沙漠約占全埃面積的四分之三,西南角有亞琛基岩出露形成的吉夫基比爾高原,高約二千公尺,此再徑沙積的高原周圍僅有少數綠洲。沙漠北部有西瓦及卡塔拉石灰岩窪地,卡塔拉窪地低於海平面132公尺,內有鹹湖及沼澤,不能人居;由西瓦綠洲向南到吉夫基比爾高原間,有一大片沙礫及沙丘,稱為大沙海(Great Sand Sea),荒漠寂寂,不易通過。本區只有極少數的牧人居住在少數綠洲,以牲畜、穀物、菜蔬過自給自足式的主活,僅以少數的棗子及橄欖油向外交換日用工業品。埃及政府正在本區試鑽地下深水井,增加水源,以便容納大量人口,由尼羅河谷現已建有鐵路以通西瓦及卡爾加(Kharga)綠洲。
尼羅河谷以東的沙漠區,稱為東部沙漠,本區地形複雜,有由亞琛基岩出露所成的紅海高地,也有切割的石灰岩高原,本區一般高度約600~700公尺,但少數山峰可達2100公尺。如沙葉布山(Gebel Shayeb)高達2380公尺。臨時性的河流自山區分向紅海及尼羅河谷入注,將山區切割成峽谷。本區因有山嶺關係,故水源情況較西沙漠區為佳,埃及牧人亦樂於在本區放牧。由於磷石及石油的開發,近年本區又形成一些礦鎮。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一塊半島稱為西奈半島。西奈半島是一片多山的高原,北部為石灰岩高原,中南部為艾格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餘公尺,最高的凱瑟琳山高2629公尺,亦為全埃及的最高山。此山由火成岩及變質岩組成,呈現紅色。西奈半島西為蘇伊士海,東為阿卡巴灣,兩灣皆由斷層陷落所形成,阿卡巴灣曾於1967年被埃及短期封鎖,為當年六月以阿第二次戰爭的導火線,六天戰役結束,西奈半島全境被以色列軍攻佔。1982年埃及取回主權。
西奈半島亦為乾燥的沙漠區,北部年雨量約百餘公厘,南部尖端只有六十公厘左右。除牧人外,半島西部的烏木包格馬(Um Bogma)有錳礦,蘇爾、阿爾等地有油田,為埃及能源所在。
埃及一级行政区划包括27个省(阿拉伯语:محافظة),后面是首府:
名稱 | 人口 (2006-11-11) |
人口 (2012-01-01) |
首府 | |
---|---|---|---|---|
1 | 亚历山大省 | 4,123,869 | 4,509,000 | 亚历山大 |
2 | 阿斯旺省 | 1,186,482 | 1,323,000 | 阿斯旺 |
3 | 艾斯尤特省 | 3,444,967 | 3,888,000 | 艾斯尤特 |
4 | 布海拉省 | 4,747,283 | 5,327,000 | 达曼胡爾 |
5 | 贝尼苏韦夫省 | 2,291,618 | 2,597,000 | 贝尼苏韦夫 |
6 | 开罗省 | 8,471,859 | 8,762,000 | 开罗 |
7 | 代盖赫利耶省 | 4,989,997 | 5,559,000 | 曼苏拉 |
8 | 杜姆亚特省 | 1,097,339 | 1,240,000 | 杜姆亚特 |
9 | 法尤姆省 | 2,511,027 | 2,882,000 | 法尤姆 |
10 | 西部省 | 4,011,320 | 4,439,000 | 坦塔 |
11 | 吉萨省 | 5,724,545 | 6,979,000 | 吉萨 |
12 | 伊斯梅利亚省 | 953,006 | 1,077,000 | 伊斯梅利亚 |
13 | 谢赫村省 | 2,620,208 | 2,940,000 | 谢赫村 |
14 | 马特鲁省 | 323,381 | 389,000 | 馬特魯港 |
15 | 明亚省 | 4,166,299 | 4,701,000 | 明亚 |
16 | 米努夫省 | 3,270,431 | 3,657,000 | 希宾库姆 |
17 | 新河谷省 | 187,263 | 208,000 | 哈里杰 |
18 | 北西奈省 | 343,681 | 395,000 | 阿里什 |
19 | 塞得港省 | 570,603 | 628,000 | 塞得港 |
20 | 蓋盧比尤省 | 4,251,672 | 4,754,000 | 本哈 |
21 | 基纳省 | 3,001,681 | 2,801,000 | 基纳 |
22 | 红海省 | 288,661 | 321,000 | 古尔代盖 |
23 | 东部省 | 5,354,041 | 6,010,000 | 宰加济格 |
24 | 索哈杰省 | 3,747,289 | 4,211,000 | 索哈杰 |
25 | 南西奈省 | 150,088 | 159,000 | 图尔 |
26 | 苏伊士省 | 512,135 | 576,000 | 苏伊士 |
27 | 卢克索省 | 457,286 | 1,064,000 | 卢克索 |
總計 | 72,798,031 | 81,396,247 |
27個省分別由上埃及10省、下埃及7省、中部和運河各3省、西奈半島2省、以及其他4省組成(非官方分區)。其中十月六日省和赫勒萬省是2008年4月17日分別由吉薩省和开罗省分出去的。2009年12月7日盧克索省由基納省分出。但是上述行政区划在2011年后多数被取消,重新划归原先省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