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而女性的國王則叫女王,比女皇帝更低一級。汉语中“皇帝”一词无性别之分,男女皆称“皇帝”(如武则天自封“圣神皇帝”),因此,中国的“女皇帝”一词及其简称“女皇”、“女帝”都不是称号,而是仅在需要强调其女性身份时才使用的词语,在中国,正式称号男女都是“皇帝”。西方语言有性别之分,“女皇帝”一词是君主为皇帝的君主制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为女性时的称号,与“皇帝”称号有别,一般简称女皇,在日本也可简称为女帝(如英语中“皇帝”为emperor,“女皇帝”为empress)。开创日本飞鸟时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为根据确切的记载,日本的君主頭銜自天武天皇開始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因此,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推古女王),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则日本的持統天皇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1]。整个世界历史上被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只有25位(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两位女天皇),远远少于男性皇帝,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汉语中“皇帝”一词没有性别区分,男女皆称皇帝,如武则天自封“圣神皇帝”。“女皇帝”、“女帝”、“女皇”一词仅在需要强调其女性身份的时候才使用。正式称号男女都是“皇帝”。
女皇帝一词在中國、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地域含义清晰,但在欧美国家则比较模糊,原因是在这些国家的语言中,女皇帝与皇后是同一词,不像在汉语、日语等汉字文化圈语言中那样区别明显。例如英语的empress,有女皇帝与皇后双重含义,为了区别就在empress后加上regnant(居统治地位)表示女皇帝(empress regnant),加上consort(君主配偶)表示皇后(empress consort)。
由于粤语“王”、“皇”同音和殖民地历史原因,港澳地区多称英国女性君主为“英女皇”,但英国女性君主头衔在其他中文地區仅被譯为女王(Queen)。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因1876年至1901年兼任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成为唯一享有女皇帝(Empress)头衔的英国女性君主。
女皇帝或女王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前任君主的女性血亲(如公主)继位,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律规定女性拥有帝位继承权,帝位继承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例如俄罗斯帝国的安娜女皇和日本的元正天皇。
第二种情况是前任皇帝的皇后在夫君死后继承帝位,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是由于国家法律没有规定女性的帝位继承权而女性的权力足够大或临时获得统治利益集团的支持,帝位更替往往会伴随着流血或不流血的政变的发生,例如中国的武则天和东罗马帝国的伊琳娜女皇。
第三种情况是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都符合,即前任皇帝血亲也是皇后(或妃子),这种情况在古代盛行近亲结婚的日本比较常见,日本前四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皇极天皇(齐明天皇)、持统天皇和元明天皇都属于这种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592年至770年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6位、8代女天皇,共掌权90年,其中推古天皇和元明天皇分别是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开创者。这段时期是日本历史上独特的“女帝时代”。日本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多女性皇帝的国家,共有10代、8位女天皇。
日本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称号,在日本“帝”等同于“天皇”,如神武天皇也称“神武帝”;因此日本的女天皇也属于女皇帝范畴。而所謂10代8位女天皇,是由於其中有兩位女天皇—皇極天皇和孝謙天皇,曾在退位後又因當時政局需要而再次登基。
港澳地區亦將英國女性君主稱為「英女皇」,這是因為港澳地區遵循舊有之譯法,將英国君主稱為「英皇」或「女皇」。有人稱將英語中的Queen翻譯為「女皇」,會與Empress混淆,是「不嚴謹的翻譯」。[3]亦有人反駁該觀點,指出中西君主及爵銜不能準確對應,不同的譯法各有其道理。[4]漢字文化圈在近代後期普遍將承繼羅馬帝國統治者頭銜(英白拉多、凱撒、奧古斯都等)的歐洲君主翻譯為皇或女皇,其他翻譯為王或女王。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英女皇」列為錯誤翻譯[5],但香港因為英屬時期的傳統,即使政權移交後仍有保留英皇和英女皇的稱謂[6]。
中國
日本
巴西帝國
墨西哥
朝鮮王朝
在历史上还有些朝代中也有权力超越了皇帝但并未篡权称帝的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这种情况,即是历史上所称的临朝称制,自武则天以后又叫垂帘听政,最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秦国的宣太后、西汉的吕后和晚清的慈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逝世后,成为大清唯一的实际统治者,继续掌控光绪帝的決策,甚至被称为“无冕女皇”。
其他例子如西辽的感天后和承天太后,蒙古帝国的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等,她们临朝称制时皇位空缺,成为实际上的一国之主,虽然未称帝,但一般把她们作为君主甚至准皇帝,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以她们的名字和年号来纪年。
女性临朝称制在東亞历史中较常出现,原因在于儒家文化的独特性——“孝”。汉代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对“孝”推崇有加,渗透于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至近代。在此背景下,太后凭借先皇帝遗孀和新皇帝母亲(嫡母)的身份,藉由父权,进入国家权力中心。
日本的传说與历史中,曾出现皇位空缺而暫由皇后臨朝的情況,如神功皇后曾在應神天皇即位前稱制69年[7],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前,她也被视为天皇或准天皇;南北朝時期在足利尊氏的策劃下,使北朝方面完全沒有天皇管理朝政(天皇、上皇與法皇皆無),因此由後伏見上皇女御-西園寺寧子,以國母(光嚴天皇及光明天皇生母)的身分代行天皇職權,成為實際上的治天之君。
香港版的「那話兒」,口口聲聲登基做「皇帝」,把國王譯為「國皇」,字幕翻譯大亂。 King是「王」, Emperor才是「皇」。英國從來沒有過皇帝,只有國王。香港的英皇書院、皇仁中學,是前清的文人不諳英國憲政,把自己的同治光緒的銜稱投射到英國人身上。即使她的帝國涵蓋遠東,她叫英女王,不是英女皇。
相关报道中,不少媒体把“英国女王”误成了“英国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