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 | |||||||||
日语名称 | |||||||||
---|---|---|---|---|---|---|---|---|---|
日語原文 | 東京 | ||||||||
日語舊字體 | 東亰(とうけい) | ||||||||
| |||||||||
英语名称 | |||||||||
英语 | Tokyo |
東京(日语:東京/とうきょう Tōkyō */?)是位於日本關東地方的都市,狹義上指東京都、或東京都區部(即東京市區),亦可泛指東京都及周邊衛星都市群相連而成的「首都圈」(東京都會區)。是日本事實上的首都[註 1]。東京都人口數達1394萬(2019年10月),首都圈的人口數則達3800萬,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都會區[2]。東京的GDP為全球第一,在2016年達9730億美元[3],而同時東京都會區(一都三縣)則高達1.8兆美元[4],若將東京視為一個國家,其GDP總量高於加拿大、韓國、俄羅斯等,位列世界第八。東京為亞洲最重要的世界級城市,也是傳統上的全球四大世界級城市[5]之一,全球城市指數排名前四。此外,東京亦為世界最宜居城市(英國Monocle生活品質調查)。
東京古稱江戶,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為現名後,更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經過二戰後的繼續發展,東京不僅成為世界商業金融、流行文化與時尚重鎮,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此外,東京還有目前全球最複雜、最密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中單就計算東京的地鐵系統管轄區段每日平均運量達8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第三位(如含地鐵直通運轉路線、私鐵通勤路線及JR東日本通勤路線,則每日平均運量位居世界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系統第一位)。
在正式的行政區劃定義上,東京僅限於東京都,與道、府、縣同為日本的一級行政區,轄區包含東京都區部、多摩地方與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離島;其中,東京都區部為日本中央政府所在地。東京都同時也囊括了日本最南端(沖之鳥礁)和最東端(南鳥島)等地理極點,擁有日本各都道府縣中最多的人口數,同時也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都道府縣。
东京都總面積為2,187平方公里,包括23個區、26個市、5個町和8個村,並與周邊的千葉县、神奈川县、埼玉县等構成「首都圈」。各區、市、町、村皆設有獨立的行政役所,東京都廳則位於西新宿。目前東京都內有约1,301萬人口(相當於全日本的1/10),整個東京都會區(包括横滨、埼玉等周邊城區相連的衛星都市)總人口高達3700萬,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區和都會區,約等於紐約都會區加倫敦都會區、或紐約都會區加巴黎都會區人口的總和。2013年4月「世界城市區域研究」(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發布第9屆調查報告,東京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都會區,共有3700萬人。[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每天約有數百萬人從首都圈外圍地區通勤至東京上班,使得東京的中心區域白天經常人聲鼎沸,新宿、丸之內、日本橋等辦公大樓林立的區域聚集了不少上班族;到了夜晚,人潮則轉移至銀座、澀谷、六本木、台場等休閒娛樂場所林立的區域,開啟夜生活的序幕。
東京不但人口密集,同時也是各種物資與各類資訊的巨大集散地。除了長期作為亞洲金融、貿易等經濟活動的要地之外,亦為亞洲流行文化最大的傳播中心。儘管東京在都市發展上如同許多國際大都市,經常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在發展的同時仍舊保留了許多歷史文物、古蹟與一些傳統儀式、活動,現代與傳統共存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大特徵。
一般習慣稱呼的「東京」通常指的是地名,而非行政區名,範圍上不一定只包含東京23區或東京都。下面是從最狹義到最廣義不同的定義,用以界定對於東京的各種稱呼所指涉的範圍:
東京舊名江戶,其名稱來自於1457年築城江戶城。江戶城的建造,據說是由武藏國川越(現在的埼玉縣)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辦完成的。在選擇地點的時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這一片雖是潮濕地帶,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環繞的關東平原,於是就在在今天的皇居一帶建造了江戶城(「江戶」即「河口」之意,起源於隅田川流入當時稱為「江戶內海」的東京灣)。之後歷史進入各地武將間連年征戰的戰國時代。
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自此開始了以江戶城為據點的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江戶也因此成為一座政治城市。之後江戶城的人口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中心城市。江戶城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不同的區域類型:一個是平民活動區域—「下町」,這裡聚集了許多商人、小販與手工藝師匠,他們主要從事隅田川的水上運輸、江戶港的物資集散以及各種商業活動;另一個則是上流社會活動區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區和旗本的住宅區在內,是江戶城內的政治中心。江戶城政治、經濟的發展也造就了文化的興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徵江戶城的文化發展進入全盛時期。直到今天,仍然能在東京的小巷以及一些傳統儀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
隨著「大政奉還」以及戊辰戰爭末期,江戶不流血開城後幕府體制的瓦解,日本社會進入了明治維新時期,開始積極吸收並引進西方的科技與文化,建設自己的現代化民族國家。在這段期間,皇室從京都遷至江戶,並改稱江戶為東京,自此東京成為新的日本首都;江戶城成為國家象徵—天皇的居住地,並相繼改名為東京城、宮城與皇居;依君主立憲制度創建的國會亦於東京開始運作。在明治政府實行現代化政策下,城市也開始出現西化後的面貌(特別是建築);1872年,日本首條鐵路落成於東京與橫濱之間,成為交通上的新創舉。從此,東京逐漸朝向現代化以與國際都市化發展的方向前進。
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與二戰末期美軍戰機群的东京大轟炸,雖然使得東京都心部兩度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但隨後卻也都迅速進行重建工作,到了1960年代更進入城市的高速發展期。196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舉辦,也是亞洲城市首次舉辦。為了迎接奧運的到來,除了體育場館等奧運所需設施外,其他多項重大公共建設(像是首都高速道路)也同時展開興建,整個城市進入大興土木的階段。自此以後,東京正式躋身國際代表性都市的行列。進入1990年代之後,隨著泡沫經濟崩潰,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但臨海副都心的大規模開發,新宿副都心隨著都廳移轉進一步發展,交通系統的持續整備,以及多項都市更新與大型複合地帶改造計畫的執行,使得東京的發展腳步依舊不斷前進。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震災,東京經濟受到輕微影響卻也快速復甦;之後東京積極申辦了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成功取得主辦權,成為第一個兩次主辦奧運會的亞洲城市。
東京都及關東地區多屬於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氣候,與日本本州多數地方一樣5月、6月上旬前半,以及日本學生放暑假期間的7月底~8月底是全年之中陽光最多、天氣最晴的時候,其次是4月,至於6月、9月、10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少。
春季前半天氣週期變化,也可能因寒冷旋渦的影響出現雷雨,不過放晴的日子比陰雨天還要多一點。春季後半~6月上旬前半仍舊是天氣週期變化,不過鋒面通過速度非常快,陰雨天的日子不僅打散分配均勻,且不會維持太久,整體而言以晴天、薄雲為主,偶爾才是陰雨天。在梅雨季時容易受滯留鋒面影響長期降雨,偶爾還是會有空檔放晴的時候。 梅雨季過後即進入夏季,此時因太平洋高壓籠罩而高溫晴朗炎熱,並時常有颱風侵襲。此外,也可能因鄂霍次克海高氣壓的影響成為陰和雨磨蹭的天氣。 秋季受颱風、秋雨鋒面的影響變得容易下雨。於冬季前後,發達的低氣壓通過,易發生強風和強雨。冬天時,南岸的低氣壓變得容易通過,幸好東京位於背風面,雨或雪的日子比較少,大多是晴朗乾燥的日子,同時是全年之中雲量最少的季節,下雪日子交通容易受到影響。
東京气候平均数据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 22.6 (72.7) |
24.9 (76.8) |
25.3 (77.5) |
29.2 (84.6) |
32.6 (90.7) |
36.2 (97.2) |
39.5 (103.1) |
39.1 (102.4) |
38.1 (100.6) |
32.6 (90.7) |
27.3 (81.1) |
24.8 (76.6) |
39.5 (103.1) |
平均高温℃(℉) | 9.6 (49.3) |
10.4 (50.7) |
13.6 (56.5) |
19.0 (66.2) |
22.9 (73.2) |
25.5 (77.9) |
29.2 (84.6) |
30.8 (87.4) |
26.9 (80.4) |
21.5 (70.7) |
16.3 (61.3) |
11.9 (53.4) |
19.8 (67.6) |
每日平均气温℃(℉) | 5.2 (41.4) |
5.7 (42.3) |
8.7 (47.7) |
13.9 (57) |
18.2 (64.8) |
21.4 (70.5) |
25.0 (77) |
26.4 (79.5) |
22.8 (73) |
17.5 (63.5) |
12.1 (53.8) |
7.6 (45.7) |
15.4 (59.7) |
平均低温℃(℉) | 0.9 (33.6) |
1.7 (35.1) |
4.4 (39.9) |
9.4 (48.9) |
14.0 (57.2) |
18.0 (64.4) |
21.8 (71.2) |
23.0 (73.4) |
19.7 (67.5) |
14.2 (57.6) |
8.3 (46.9) |
3.5 (38.3) |
11.6 (52.9) |
历史最低温℃(℉) | −9.2 (15.4) |
−7.9 (17.8) |
−5.6 (21.9) |
−3.1 (26.4) |
2.2 (36) |
8.5 (47.3) |
13.0 (55.4) |
15.4 (59.7) |
10.5 (50.9) |
−0.5 (31.1) |
−3.1 (26.4) |
−6.8 (19.8) |
−9.2 (15.4) |
平均降水量㎜(英寸) | 52.3 (2.059) |
56.1 (2.209) |
117.5 (4.626) |
124.5 (4.902) |
137.8 (5.425) |
167.7 (6.602) |
153.5 (6.043) |
168.2 (6.622) |
209.9 (8.264) |
197.8 (7.787) |
92.5 (3.642) |
51.0 (2.008) |
1,528.8 (60.189) |
平均降雪量㎝(英寸) | 5 (2) |
5 (2) |
1 (0.4)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11 (4.3) |
平均降水日数(≥ 0.5 mm) | 5.3 | 6.2 | 11.0 | 11.0 | 11.4 | 12.7 | 11.8 | 9.0 | 12.2 | 10.8 | 7.6 | 4.9 | 113.9 |
平均降雪日数(≥ 0 cm) | 1.6 | 2.0 | 0.8 | 0.1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4 | 4.9 |
平均相对湿度(%) | 52 | 53 | 56 | 62 | 69 | 75 | 77 | 73 | 75 | 68 | 64 | 56 | 65 |
每月平均日照时数 | 187.9 | 167.3 | 163.1 | 175.4 | 172.5 | 123.2 | 143.9 | 175.3 | 117.8 | 133.4 | 146.6 | 175.0 | 1,881.3 |
来源 #1:[2][3]気象庁(平均値:1981年-2010年、極値:1875年-現在) | |||||||||||||
来源 #2:年ごとの値 |
2016年的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京都共有居民13,617,445人,其中23区共有居民8,967,665人。由于大量人员在东京都区部和邻近地区之间通勤移动,东京都区部在日间和夜晚的人口差距较大。
回溯到1889年,资料显示当时的东京市有居民1,375,937人,而东京府有居民1,694,292人。同年,共有779名外国人被记录居住在东京,其中英国209人,美国182人,中国137人。
日本的一級行政區劃分採用都道府縣制,其中唯一的「都」就是指東京都。1943年,原本的東京府與其轄下的東京市統合成為東京都,但戰後(1947年)又因為地方自治法的頒佈,而將東京都制廢除。現在的東京都僅為單純整合特別區與其餘市、町、村而成的地方自治體,只是仍沿用原本東京都的稱呼而已。
整個東京都包含了三個主要的地理分區,分別是習慣上稱為「東京23區」的23個特別區,與23區西邊被稱為「多摩地方」的近郊地區,以及位在太平洋上、行政上由東京都管轄的多座島嶼。
東京都下轄23區、26市、1郡、4支廳(島嶼部)、5町與8村。
![]() |
島嶼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