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市(傣那语:ᥝᥥᥒᥰ ᥛᥫᥒᥰ ᥛᥣᥝᥰ;景颇语:Shuili Myu),傣名勐卯,古称麓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勐卯街道。全市面积944.75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26.50平方千米。2019年统计全市共有人口21.05万人,城区人口17.68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1.50%,少数民族以傣族、景颇族为主。
瑞丽市 | |
---|---|
县级市 | |
瑞丽口岸姐告国门、瑞丽财富中心 城区勐卯路、等喊弄奘寺 | |
旧称 | 麓川、猛卯 |
地名出处 | 以瑞丽江得名 |
![]() 瑞丽市在云南省的位置 | |
概览 | |
国家 | ![]() |
隶属行政区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区划类别 | 县级市 |
区划代码 | 533102 |
建置时间 | 1992年6月26日 |
毗邻 | 德宏州芒市、陇川县 缅甸掸邦木姐县、克钦邦八莫县 |
政府驻地 | 新建路2号 |
现任市委书记 | 毛晓 |
现任市长 | 尚腊边 |
乡级行政区数 | 6 |
- 镇数 | 3 |
- 乡数 | 2 |
- 街道数 | 1 |
方言 | 汉语西南官话云南话保潞小片 傣那语 景颇语、载瓦语 |
民族比例 | 汉族 58.50% 傣族 29.20% 景颇族 7.07% |
地理 | |
经纬度 | 24°00′N 97°51′E / 24.000°N 97.850°E坐标:24°00′N 97°51′E / 24.000°N 97.850°E |
总面积 | 944.75平方千米 |
- 城区 | 55平方千米 |
- 建成区 | 26.50平方千米 |
海拔 | 770米 |
最長河流 | 瑞丽江 |
气候类型 |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年平均气温 | 20.32 |
人口及經濟 | |
总人口(2019) | 21.05万人 |
- 户籍人口 | 14.23万人 |
- 城区人口 | 17.68万人 |
人口密度 | 222.78 人/平方千米 |
- 城区人口密度 | 3,214.55 人/平方千米 |
GDP(2019) | 149.08亿元人民币 |
人均GDP | 70,855元人民币 |
其它 | |
时区 | UTC+08:00 |
市歌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
邮政编码 | 678500、678600 |
电话区号 | +86 (0)692 |
车牌首号 | 云N |
網站:瑞丽江网 参考资料见各章节 |
元朝时期,思可法以瑞丽为中心建起麓川政权,统治滇西缅北广大傣族地区,后来接受中央朝廷的册封,成为云南行省下辖的土司。明朝中期,麓川君主思任法与中央王朝爆发战争,于麓川之役战败,后在此设立猛卯安抚司。民国时期置瑞丽设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正式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
瑞丽市三面与缅甸为邻,国境线长169.8千米,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云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设有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姐告边境贸易区等多个边贸试验区与开发区。滇缅公路、中缅铁路、中缅油气管道在瑞丽进入缅甸,双边交往频繁,瑞丽口岸已成为中缅边境最大的贸易口岸。得益于边贸的优势,瑞丽翡翠、红木家具产业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瑞丽市 | ||||||||||||||||||||||||||||||||||||||||||||||||||||||||||||||||||||||||||||||||||||||||||||||||||||||||||||||||||||||||||||||||||||||||||||||||||||||||||||||||||||||||||||||||||||||||||||||||||||||||||||||||||||||||||||||||||||||||||||||||||||||||||||||||||||||||||||||||||||||||||||||||||||||||||||||||||||||||||||||||||||||||||||||||||||||||||||||||||||||||||||||||||||||||||||||||||||||||||||||||||||||||||||||||||||||||||||||||||||||||||||||||||||||||||||||||||||||||
瑞丽的傣语名称“勐卯”,又作“孟卯”、“猛卯”(傣那语:ᥛᥫᥒᥰ ᥛᥣᥝᥰ,/mɛŋ55 maːu55/[1]),明清民时期文献多作“猛卯”,现代多写作“勐卯”。“勐”意为“地方”或“平坝”[2],“卯”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可能是傣语或德昂语名[3]。傣语释义:一说为飞蚂蚁飞出、遮天蔽日,人们感到头晕眼花(傣语头晕为ᥛᥝᥰ[4]),此说出自《姐勒佛塔史》;一说为孟卯传说中的王妃被巨鸟叼上天而感到头晕,出自《召武定》;一说指“云雾缭绕”,出自《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3]。虽然傣语对“卯”有多种解释,但是单字“卯”是没有实际含义的,在德昂语中,“卯”意为石头,“勐卯”一名也可能是德昂语“宝石之地”的含义[5]。 瑞丽民国20年(1931年),猛卯行政委员丁芝庭呈报改“猛卯”为“固边”,提案被云南省主席龙云以“意义广漠”为由驳回[6]。民国21年(1932年),行政委员李典章拟定了三个地名:鼎新、瑞丽、西屏[7]。“鼎新”取义于“革故鼎新”,“瑞丽”以中缅界河瑞丽江取名,“西屏”取义于国家的“西陲屏障”[7]。民国21年(1932年)5月24日,云南省政府第二九五次会议决议,“瑞丽”之名较有根据,改“猛卯”为“瑞丽”[7][註 1]。“瑞丽”是缅甸语地名,原意为“金水”[8],在汉文中首次见载于1894年《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9]。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瑞丽”语别问题作出答复,将“瑞丽”定为汉语地名,并赋予“吉祥美丽”新意[10]。民国34年(1945年),云南省政府执行改土归流,拟将瑞丽设治局与陇川设治局合并设立“瑞川县”,不过最终并未实施[11]。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主办的《瑞丽》杂志与瑞丽市重名,瑞丽市政府曾试图对《瑞丽》杂志商标采取维权行动[12]。2019年,《瑞丽》杂志与瑞丽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3]。 历史史前至元朝新石器时代,瑞丽江沿岸已有人类居住,瑞丽市境内发现有四处新石器遗址:雷奘相、雷宫山、坎兰分场九队南山头、雷允闷,出土有陶片、陶纺轮、石斧、石锛、石矛、碳化谷等物[14]。秦汉时期,瑞丽属哀牢国地[15]。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内附汉朝[16],朝廷设置哀牢县,隶属永昌郡[17]。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对云南地区的统治能力不断减弱[18],《南齐书》对永昌郡有“有名无民”、“空荒不立”的记载[19],此时的永昌郡不再受中央王朝统治,已为瓯脱化外之地[20]。 傣族传说中,天神之子根仑与根兰在公元568年下凡,占据了木邦、瑞丽江和伊洛瓦底江河谷,建起孟卯王国,并将子孙分封到瑞丽江平原各地成为地方酋长[21]。天神之子下凡说是地方统治者自吁其身世非寻常可比而捏造,不过6世纪中叶傣族部落联盟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是很有可能的[22]。另一版本的传说则认为孟卯王国由召武定建立[23],召武定也是瑞丽当地研究机构所主张的“傣族始祖”[24]。这一时期的孟卯,先后成为南诏、大理国下属的傣族部落[25]。 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灭亡大理国后,相继征服滇西傣族[26]。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在今瑞丽设置麓川路,隶属金齿宣抚司都元帅府[27]。十四年(1277年),元缅战争爆发[28]。为应对战时需要,忽必烈在十八年(1281年)赐怯烈虎符,拜“镇西平缅麓川等路宣抚司”达鲁花赤[29],将麓川、平缅、镇西三地军政大权合为一体[30]。大德五年(1301年),元朝放弃征缅[31],军队与行政官员退回内地,麓川地区统治权转移到地方土官手中,思氏政权兴起[32]。 麓川思氏政权思可法约在1340年成为麓川君主[33],他在位时发兵吞并了滇西、缅北诸多傣族地方[34],甚至攻下印度阿萨姆地区[35]。麓川政权在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与元朝发生冲突,元朝曾在至正六年(1346年)[36]、七年(1347年)[37]、八年(1348年)[38]发兵讨伐思可法,均以失败告终。十五年(1355年),思可法向元廷称臣,元朝设置平缅宣慰司[39]。1364年,思可法南下攻打缅甸的实皆与彬牙,破二城,掳走彬牙国王那腊都,间接导致了实皆王国与彬牙王国的灭亡[40]。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麓川君主思伦法向明朝称臣[41],明廷设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任命思伦法为宣慰使[42]。随后,思伦法发兵讨伐倒向明朝的下属傣族政权[43],攻打景东[44]、摩沙勒[45]两地。思伦法在摩沙勒遭到明将宁正反击而惨败[45],为报摩沙勒之仇,二十一年(1388年),思伦法发兵三十万进攻定边,被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以三万兵力击溃[46],史称“定边之役”。由于明朝深入控制云南边疆的时机尚未成熟,最终接受思伦法投降[47]。 洪武三十年(1397年),麓川酋长刀干孟造反[48],是为“刀干孟之乱”。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发兵平叛,送还思伦法[49]。三十二年(1399年),思伦法去世[50],明朝借机拆分麓川地区,设立了包括木邦、孟养、干崖、南甸、孟定、孟连在内的多个土司政权[51],麓川控制区仅剩今瑞丽、陇川、芒市等地及缅甸境内小部分地区[52]。 思任法继位后,意图恢复昔日故地,发兵攻打孟定、湾甸、南甸、腾冲、潞江、金齿等地[53][54],又两次挫败明军的讨伐[55][56]。两次大败使中央朝廷的“主战派”占了上风,明英宗朱祁镇派兵部尚书王骥领大军远征麓川[57],史称“麓川之役”。正统六年(1441年),王骥率军十五万[58],在车里、木邦、大侯等傣族土司的支持下,击败麓川,缴获麓川平缅宣慰司印,思氏家族退至孟养[59]。随后,思任法之子思机法回到麓川[60],希望入朝谢罪,先派其弟招赛入贡[61]。然而原麓川下属的芒市陶孟刀放革此时倒向明朝[60],思机法攻打刀放革,被明朝官军击败,再次逃往孟养,明廷以此认为思机法乍降乍叛、谲诈难测[62]。八年(1443年),明廷令王骥、蒋贵率兵五万,再征麓川[63],思机法逃走[64]。九年(1444年),明朝在原麓川平缅地设置陇川宣抚司,以原麓川大头目恭项为宣抚使[65],陇川土司的辖地包括今陇川县和瑞丽市[66]。 明清时期明缅战争由于未能擒获思机法,明朝在1448年第三次征讨思氏[67]。最终仍未能彻底剿灭思氏,王骥与思陆法(思机法之子)议和,令其世居孟养,不可东渡越过伊洛瓦底江[68]。嘉靖五年(1526年),孟养思伦(思陆法之子)联合木邦、孟密南下侵缅,攻破阿瓦城,击杀缅甸宣慰使莽纪岁[69]。莽纪岁之子莽瑞体逃到东南方的东吁,嘉靖末年东山再起,建起东吁王朝,北上攻打滇西各傣族土司[70]。隆庆末年(约1572年)[71],陇川土司的幕僚岳凤杀害土司多士宁,投靠缅甸东吁王朝[72]。万历元年(1573年),缅军占领陇川,岳凤被缅甸任命为陇川宣抚使[73]。十一年(1583年),缅王莽应里大举入侵滇西,相继攻克干崖、施甸、顺宁等地[74],明将刘𬘩、邓子龙率兵击退缅军,收复失地[75],是为“明缅战争”。 万历十二年(1584年),分陇川宣抚司同知多俺居猛卯[76][77]。二十一年(1593年)[78],多俺投缅,作为向导带缅军寇边[79]。二十二年(1594年),明军王一麟、卢承爵、钱中选等率部击退缅军[80],陇川土司多思顺联合孟密思化、芒市多泰、木邦罕钦剿杀多俺[81]。同年,为防缅入侵,云南巡抚陈用宾修筑云南八关[82],其中天马、汉龙两关位于猛卯西南境[83]。二十四年(1596年),陈用宾在猛卯修筑平麓城[84]。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蛮莫宣抚同知衎忠被缅甸势力击败,逃至干崖[85]。云南巡抚周嘉谟建议将衎忠安置在平麓城外屯田[86],三十九年(1611年)获得中央批准[87],衎忠被安插在平麓城外今姐告一带[88]。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缅甸入寇猛卯,杀死衎忠,舍目衎珑承袭土司职位[89]。 清朝时期顺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历帝入滇,号召德宏各土司抗清[90]。十五年(1658年)清军攻入滇西,干崖土司率兵抗清协助永历帝出逃缅甸,全军覆没[90]。十六年(1659年),衎珑后人衎瑄向清兵投诚,正式设立猛卯安抚司,土官衎氏世袭,隶属腾越厅[91]。 缅甸贡榜王朝兴起后,吞并掸族诸邦,战事逼近中缅边境地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的奏折中首次出现缅军扰边的报告[92]。三十年(1765年),清高宗令云贵总督刘藻坚决反击,清缅战争爆发[93]。三十一年(1767年)十二月,缅军进占猛卯城,次年一月,清军副将哈国兴与缅军激战,收复猛卯[94]。清缅战争直到1769年才结束,五年战乱导致边民被迫流亡,田园荒芜,战争过后田地无力耕作,清朝政府借给猛卯土司牛具、籽种、银两恢复生产[95]。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中英就滇缅边界问题签署《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其中第三条规定,将猛卯西南的“猛卯三角地”永租给英国管辖[96]。二十七年(1901年),双方明确了猛卯三角地的租金为每年1,000卢比[9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缅甸签订协议,废除三角地的永租关系,将之移交缅甸,换回中缅南段未定界上1941年划归缅甸的班洪和班老两个部落(今沧源县班洪乡与班老乡)[98]。 中华民国时期土流并治设治局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10月27日革命党人张文光、刀安仁等在腾越发动起义,史称“腾越起义”[99]。次日“滇第一军都督府”成立,至11月4日,永昌、龙陵、永平各府、厅、州、县及边地十余土司皆响应起义,隶属滇西军政府[100]。民国元年(1912年)1月29日,滇第一军都督府裁撤,滇西各地归属云南军都督府[101]。随后,雲南省政府计划废除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开始,设遮卯弹压委员(又称“遮勐弹压委员”),驻地在芒市大新寨,管理遮放副宣抚司和猛卯安抚司,隶属滇西道观察史[102][103]。民国5年(1916年),撤销遮卯弹压委员,改设猛卯行政委员(也称“猛腊行政委员”[註 2]),管理猛卯安抚司与腊撒长官司[105],行政委员夏秋驻腊撒,冬春驻猛卯[106]。民国18年(1929年),云南省废除道制,猛卯行政委员改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107]。民国21年(1932年),云南省政府改“猛卯”之名为“瑞丽”[註 1],建立瑞丽设治局,驻弄岛[109]。民国27年(1938年),云南省裁撤殖边督办,瑞丽直隶省管[110]。民国31年(1942年),瑞丽设治局划归新成立的第六行政督察区,至抗战胜利后改隸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11]。 土司1930年猛卯末代土司衎景泰(右)及其祖母、异母兄 1929年,猛卯土司衎盈丰卒,其子衎景泰年仅4岁,不能理政,属官衎国镇意图篡夺土司职位,攻打猛卯城,衎景泰之母委托干崖土司刀京版出任猛卯土司代办,刀京版率兵击败衎国镇,执政猛卯[112]。1940年,芒市土司家族的方克胜挤走刀京版,出任猛卯土司代办[112]。1942年5月,日军攻入畹町,方克胜率猛卯司署退至陇川[113]。日军为利用衎景泰,要求他返回猛卯,否则将另立土司,衎景泰被迫回到猛卯城,以小土司身份替日军维持地方秩序[114]。抗日战争结束后,衎景泰于1945年、1946年多次向云南省政府呈请正式承袭土司职位,但一直未得到允许,衎景泰只是事实上的土司,并未得到上级政府的任命[115]。 土流矛盾“土流并治”局面下,设治局与土司的矛盾重重,设治局认为土司干预事务过多,土司则认为边疆地方仍需土司治理、设治局有害无益,最终省政府决定,猛卯土司收缴的田租30%划给设治局,以免因为经费而争斗[109]。1947年12月,瑞丽设治局长舒自天借口查铲烟苗,向景颇族各山寨勒索3万卢比,查铲队士兵纪律不明,强抢豪夺、奸污妇女,激起民愤[116]。在衎景泰的支持下,户育、邦岭等地景颇族组成一千人的队伍,于12月31日包围弄岛的设治局公署,次日攻破,设治局官员逃至畹町,次年1月4日,景颇族将设治局烧毁,是为“瑞丽事件”[116]。最终省政府派员与景颇族和谈,撤销了舒自天职务,移交省高级法院审理,并将设治局经费从抽取30%下调至10%-15%[116]。 抗日战争雷允厂内撤后1944年美国空军从空中拍摄的雷允厂旧址,图中可见机场跑道及厂部区域 畹町之战黑山门战斗遗址纪念碑 滇缅公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东部沿海被日军封锁,12月起,滇西各县抢修滇缅公路,瑞丽也派了大批民工参加[117],1938年8月31日全线通车,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唯一的国际通道[118]。滇缅公路在畹町出境(时为潞西设治局遮放土司辖地[119]),经畹町桥抵达缅甸九谷[120]。1939年至1941年间,共有369,161吨的物资自滇缅公路输入中国,其中油类居首,占三分之一[121]。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9年,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西迁云南,在瑞丽的雷允建设新厂,俗称“雷允飞机制造厂”,曾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产量最多的飞机制造厂[122],共组装生产各型飞机超过450架,大修严重受损飞机超过150架[123],生产的飞机均投入中国和缅甸的抗日战场[124]。雷允厂建有飞机跑道,并在厂区东北7公里处修建了南山机场,后成为援华美军飞虎队的一线作战基地之一[125]。随着日军在缅甸战场节节取胜,1942年5月1日,雷允厂将工厂烧毁、撤回内地[126]。 畹町之战1942年4月,盟军在滇缅路战役中失利,日军于5月3日攻入畹町,随后主力部队东进芒市、龙陵,直抵怒江西岸[127],方克胜率土司署官员撤至陇川,将土司职权移交衎景泰处理[128],加入游击队[129]。5月5日,怒江惠通桥守军将桥炸毁,阻止日军东进,惠通桥阻击战爆发[130]。5月31日,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固守怒江防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131]。 1944年5月11日,卫立煌率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拉开滇西大反攻的序幕[132]。12月1日,遮芒攻击战结束后,日军退至畹町,固守黑山门[133]。12月27日,国军发动总攻,以第二军作为主力沿滇缅公路正面攻击畹町[134]。1945年1月4日,第五十三军经腾冲、陇川,收复猛卯[135];1月31日,第二军攻入畹町街;2月15日,驻印远征军攻占南坎[134]。由于深陷包围,日军残部于2月19日突围南逃,国军收复瑞丽、畹町全境[134]。 畹町之战一役,国军伤亡300人,连长阵亡1人、重伤1人,排长阵亡7人[133]。日据时期,瑞丽(含畹町)平民被杀害817人、伤150人[1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改土归流1950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1师121团由龙陵开赴芒市,衎景泰携家属与土司武装撤至户育的山中[137]。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领导人黄平、王以中、第四十一师师长查玉升等致信衎景泰,欢迎其归来合作共事,并承诺衎景泰仍为土司[138]。5月8日,14军121团1营在程效昌率领下进驻勐卯[137],随后程效昌前往衎景泰避难所面见衎景泰,保证其仍是土司,勐卯之事仍由衎做主[139],衎景泰选择回到勐卯[140]。11月6日,召开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大会,协商成立“瑞丽各民族行政委员会”,衎景泰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委员多由原土司属官担任[141]。 1951年12月23日,在第四次各族各界代表大会上,改瑞丽各民族行政委员会为“瑞丽县各族人民政府”,衎景泰担任县长[142]。1952年11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销瑞丽设治局,设瑞丽县[143]。1953年7月8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衎景泰出任自治区副主席[144]。1954年6月,衎景泰宣布废除“官租”,撤销土司自卫队并解散司署人员[145]。1955年3月开始实施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至11月结束,将土司所有的土地移交给农民,瑞丽土司制度结束[146]。 政治运动1958年3月2日,瑞丽县开始“大跃进”运动,8月开始大放高产卫星,提出要生产“亩产10万斤的水稻3亩、亩产25万斤的薯类3亩、亩产1.5万斤的玉米3亩、亩产100万斤的甘蔗3亩、亩产5千斤的花生3亩”,后均未实现[147]。同月,开始“大炼钢铁”,以土法炼钢,造成大批森林破坏,炼钢成果甚微[147]。10月,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11月掀起“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147]。大跃进运动导致大批边民外出,瑞丽县粮食产量由1957年3,162万斤下降到2,550万斤,大牲畜由16,726头下降到12,821头[147]。1959年5月,云南省委发文“紧急刹车”,撤销人民公社,退回入社社员的自留地、房前屋后果木、竹林、大牲畜等私产,停止大炼钢铁和劳动大协作[148]。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农业工业逐渐得到恢复[149]。 1958年,云南省对全省县级行政区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整[150],10月18日,云南省委批准,陇川县与瑞丽县合并,称瑞丽县,驻勐卯镇,12月1日起合署办公[151][147]。1959年10月,又恢复陇川县建制[151]。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1月,“红卫兵”活动兴起;1967年1月,造反派夺取了瑞丽县委与政府的权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152],红卫兵走上街头开始“破四旧”,砸佛像、揪佛爷、烧经书、拆奘房,用炸药将姐勒金塔炸毁[153]。3月27日,进入军事管制时期,12月,将原县委、县人委、公检法机关干部“一锅端”,下放五七干校[153]。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文革”动乱结束[154]。 改革开放瑞丽口岸已是中缅边境最大贸易口岸,图为姐告国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政府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开始[155]。1979年,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瑞丽全县完成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56]。此外,政府调整“以粮为纲”的思想,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也放宽对自留地、村民私养大牲畜的限制,农村经济日渐活跃[157]。 198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中缅、中老边民互市管理办法》和《关于中缅边境小额贸易管理规定》,使边民互市和边境小额贸易合法化[158]。198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德宏,随后德宏州委、州政府作出《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的决定》,4月,发出《向全国开放公告》[159]。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瑞丽为国家一类口岸[160]。1992年6月9日,国务院将瑞丽列为沿边开放城市,扩大对外经济管理权限;同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瑞丽县,设立县级瑞丽市[161]。同年8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161]。1995年瑞丽边贸达到黄金时期,进出口总额15.8亿元(进口3亿、出口12.8亿),当年的边贸税收占瑞丽财政收入的75%,边贸总额占云南对缅贸易的80%[160]。随后,199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实行贸易管制并取消进口商品免税优惠政策,加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瑞丽边贸连年下滑[160]。 与瑞丽相邻的畹町市同样受到边贸寒冬的打击,经济一蹶不振[162]。1999年2月8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批复,撤销县级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设立副县级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163]。2000年6月23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宣布,瑞丽姐告实行“境内关外”特殊管理模式[164],此后,瑞丽的对外贸易进入稳步发展时期[160]。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设立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65]。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166],自贸区的德宏片区设于瑞丽[167]。 地理位置面积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168]。东与芒市毗连,北与陇川县为邻,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接壤,拥有国境线169.8千米[168]。瑞丽市位于东经97°31′—98°02′,北纬23°38′—24°14′[169],东西最长57.27千米,南北宽25.5千米[170]。城区路距昆明市中心715千米[171]、芒市城区99千米[172]、陇川县城31千米[173]、缅甸木姐4.5千米、南坎32千米、仰光981千米[169]。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瑞丽市总面积为944.75平方千米[174],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录入的面积为1,020平方千米[175]。 地形地貌瑞丽市地貌分为冲积盆地和山岭两部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176]。瑞丽坝地势平坦,属河谷冲积平原地貌[177],平均海拔779米,面积174.8平方千米[178],坝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8.5%,却拥有瑞丽市大部分的农业耕地,因此瑞丽被列为云南省的坝区县之一[179][180]。瑞丽市的山脉为高黎贡山余脉向西南延伸的部分,由户永山、营盘山、芒海山、三达山、回龙山、峦蒙山、黑山门山、峦盖排山等构成,最高点为姐勒勐力村户永山,海拔2,019.7米,最低点为瑞丽江与南宛河汇合处的容棒旺,海拔725米[181]。 地质瑞丽的地质构造属滇藏地槽褶皱系横断山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位于龙陵–瑞丽大断裂上,构造较为复杂,地质发育过程中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82]。瑞丽在地质构造上与龙陵、腾冲、泸水一脉相承,境内大小断裂纵横交错,近代地质活动频繁[183]。加里东运动早期,龙陵–瑞丽大断裂以西发生强烈褶皱,瑞丽盆地和北部的山地正是此时形成,泥盆纪时瑞丽地区上升隆起成陆[183]。现今的瑞丽坝由瑞丽江带来的第四纪堆积物形成,积有一层厚1,400米的河湖相碎屑物质,沉积中心在弄恩至等喊一带[184]。 瑞丽市出露的地层主要属寒武纪、古近纪、第四纪三个地质年代[183]。境内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强烈,岩浆岩与变质岩分布广泛,新生代地层中也有大量的沉积岩[185]。土壤分布则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占总面积的74.15%,分布于海拔750米-1,400米之间;1,400米-1,760米间为红壤,占总面积的10.64%;更高则是黄壤,占总面积的0.46%[186]。区域性的土壤中,水稻土分布较广,占总面积的11.31%,坝区居多,土壤肥力较好[186]。 水系瑞丽市属伊洛瓦底江水系,伊江的一级支流瑞丽江从东向西贯穿瑞丽全境:瑞丽江经莫里峡谷进入瑞丽坝,在允井汇合畹町河后折向西,至弄岛容棒旺汇合南宛河并出境[187]。瑞丽江在畹町河口至南宛河口之间共38千米,其中15千米为中缅界河,3.1千米在中国境内,19.9千米在缅甸境内[188]。畹町河发源于回龙山,流经畹町城区,是中缅界河[189]。南宛河发源于陇川县护国乡,过陇川坝后进入瑞丽境内,是中缅界河,也是瑞丽江的最大支流[190]。瑞丽全市水资源总量103.13亿立方米,其中过境水量96.4亿立方米,自产水量6.7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7.2万千瓦,可开发水能约2.5万千瓦[191],但是主要河流瑞丽江与南宛河都是国际界河,开发难度较大[188]。 瑞丽坝地势平坦,瑞丽江夹带泥沙在盆地内堆积,导致历史上数次改道,留下成片的牛轭湖、洼地与沼泽[192]。弄莫湖是瑞丽江改道遗留下最大的湖泊,现有面积520亩(约合0.35平方千米)[193]。瑞丽市境内有中型水库2座(姐勒水库、芒林水库)、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5座,总库容5,679.95万立方米[188]。 瑞丽城东17公里的扎朵河上有瀑布一座,即扎朵瀑布,又称莫里瀑布,落差40米,现已开发为旅游区[194]。此外,瑞丽市也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属高温地泉,代表性的棒蚌孔雀泉温度达到97℃[195]。 气候瑞丽市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相连,四季不分明。全年分旱、雨两季,旱季稍凉多雾,雨季闷热,基本无霜[196]。瑞丽年平均气温20℃,最冷月平均气温13.0℃,最热月平均24.6℃[197]。按划分季节的尺度标准来看[註 3],瑞丽市1月-3月为春季,4月-9月为夏季,10月-12月为秋季,全年无冬季[199]。历史有记录的极端最高温为1960年5月9日测得36.6℃;极端最低温为1965年1月2日测得的1.2℃[196]。由于地处高原地区,立体气候显著,山区较坝区气温略低,海拔1,500米-1,840米的户瓦、皮家寨等村寨年均温在14.9℃-16.5℃之间[200]。瑞丽江上,空气中水气较充足,容易形成很强的浓雾,清晨五点起雾,中午十二点消散,瑞丽历年平均雾日为95.2天,城区勐卯因此也有“边陲雾城”的称号[200]。
资源姐相镇境内的一棵榕树 据《云南森林资源》划分,瑞丽的植被属滇南热性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带)[201],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8.2%[191]。瑞丽市植物资源丰富,1977年至2000年,德宏州高等植物调查组对瑞丽高等植物展开调查,查明瑞丽共有高等植物284科、943属、3,733种,包括国家保护植物45种、省级保护植物2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华南苏铁、银杏等[202]。以“瑞丽”命名的植物有24种,包括瑞丽蓝果树、瑞丽紫金牛、瑞丽山龙眼等[202],2021年在瑞丽发现舞花姜属新种,命名为瑞丽舞花姜[203]。瑞丽的村寨周边多种植榕树,榕树喜生气根,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观[204],芒令村的独树成林已开发为旅游景区[205]。瑞丽市西北部的南宛河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级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面积70.47平方千米,保护对象是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植物群落以及境内的国家保护动物[206]。2002年,瑞丽市林业局在勐秀乡建起瑞丽植物园,引种珍稀濒危植物1,000余种[207],瑞丽植物园是中国国家基因库云南分库的一部分,也是云南分库的植物资源活体库[208]。 明朝时期,麓川地区出产犀、象、鹦鹉、孔雀、鳞蛇、麝等动物[209],象军是麓川重要的军事力量,甚至是压制明军骑兵的利器[210]。民国《猛卯地志》记载,勐卯出产鹿、麂、獭、熊、豹[211]。随着人类的开发,犀、象、麝等已绝迹,豹、野牛、孔雀等已不多[212]。瑞丽市现有野生动物339种,其中兽类52种,爬行动物20种,两栖动物8种,鸟类71种,昆虫16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蜂猴、绿孔雀、云豹、巨蜥、蟒蛇、马来熊等[202]。德宏州有“孔雀之乡”的美誉,而本土物种绿孔雀,据2017年调查,全州仅瑞丽市境内有30-40只野生个体[213]。 矿产资源经初步探查,勐秀乡勐典村有储量42万吨的煤矿,现已开采;另有3,300万吨的铁矿,大炼钢铁时期曾开采,因出铁质量低劣而关闭[214]。瑞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珠宝玉石产业[215],但瑞丽本地并不产玉,玉石均来自缅甸[216]。 自然灾害瑞丽江出境后进入缅甸的峡谷,中高水位时水流宣泄不畅,回水顶托易造成瑞丽坝尾发生洪涝[217]。1974、1985、1986、1989、1992、1997、2004等年份发生了较大的水灾,1992年10月的水灾,瑞丽城区积水深达1.8米[217]。夏季的高温如遇到雨季推迟,又会引起干旱[218]。瑞丽夏季有时会出现短时强降水、局地雷暴、大风伴有冰雹的恶劣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219]。由于地处龙陵–瑞丽断裂带,历史上多次发生灾害性地震,里氏震级5级以上的有4次:1611年、1931年、1933年和1966年[220]。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