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页面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部分是中文维基百科指引。这些部分分别标有{{Guideline section}} 。本页面没有标记为这样的部分并不是指引,僅為論述。 |
![]() |
格式手冊 |
---|
以下灰字並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
法律
|
音樂
|
連結是維基百科的一項重要特色。透過超連結用來緊密結合維基計畫整體相互串連。跨Wiki链接使維基姊妹計畫如维基文库、维基词典,以及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相連,外部連結則使維基百科相連全球資訊網。
適當的連結數量提供快速通道前往計畫內部或外部,並增進讀者了解身旁的主題。編寫條目時需要考慮連結建立是否能幫助讀者尋找相關訊息、以及其他頁面應該連結至該條目。注意避免連結太少或過多,底下將詳細說明。
維基百科介面基於超文本系統,並致力「構築网络」使讀者能夠容易找到相關訊息。
連結的標示需要仰賴使用者的經驗,它們不應該造成閱讀文章的困難。过于密集的連結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致忽视最有用的連結。多餘的連結也會使得頁面變得凌亂並造成往後難以維護。連結就像是印刷媒介上的互相參照。試想如果百科全書條目上每個次要的文字都跟著“(參見:)”的話。因此,連結不應該多到造成閱讀文章的困難。不要建立太深入、狹窄或太平近的分類樹。先以上下關係的方式建立分類樹可以有助於為副分類命名。
符合维基百科命名常规的链接很可能对应于已有的条目,如果还没有这个条目,良好的内部链接也是对编辑者创建新条目的提示。連結的比例通常不容易判定。在數字3建立三角形的連結可能是有用的,然而建立3氦過程的連結則不是。
提供助於閱覽與理解的連結。避免平易、累贅、無益的連結。
{{main}}
或{{see also}}
模板取代。(页面存废讨论除外)一個極端的過度連結範例可以在英語版Hyperlinks條目的歷史版本上看到。中文版可见Wikipedia:故意製造過度連結,另一範例可见Wikipedia:故意製造過度連結/無意版本。
一般來說,以下的對象不建立連結:
{{tsl|en|Polyiamond|多正三角形}}
或{{link-en|多正三角形|Polyiamond}}
)之類的形式。不要為了突顯特定文字或想法而建立連結。連結應該用來幫助闡明連結文字,而非強調文字。
正如万维网联盟上介绍:“不要说‘请点击这里’;不是每个人都會去点击的”。您应做的,是在文章内存在的词语或短语上建立链接。
一般來說,應該建立以下的連結:
目前还没有规则要求哪儿必须大写或者必须小写,如“Train”和“train”都可以连接到“列车”(超级链接也是如此),但如果是在几个不同连接而相同拼写的情形下,请拼写得与真正要链接的那条完全相同。
如果你覺得某連結不適合條目主體,可考慮把它移動到相關條目章節。
應盡量保持一致的連結密度:不要在條目中的某一句建立八條連結,卻不在條目的其他地方建立連結。
另外,在條目的首段設立連結時,可考慮以下兩點:
過多的連結使文章難以閱讀。英文維基百科上条目Mean Red Spiders的历史版本就是一個例子。
以供給和需求條目為例:
一般而言,應避免設立連結到條目的章節之中,因為這種連結容易令讀者在沒有足夠指引的情況下到訪條目。不過有些敘述也會提及一些範疇的細節,而需要設立前往有關章節的連結。章節連結的格式為[[條目名稱#章節|連結名稱]]
。
例:設立往火星條目中的「大氣」章節,可鍵入[[火星#大氣|火星大氣]]
。得出的結果為火星大氣。
為連結命名時,應考慮讀者看到連結時產生的理解。在上面的範例中,連結名稱應為「火星大氣」或「大氣」,而非整個條目的名稱「火星」。
如果某個常用名稱對應的是另一個條目其中的章節,可以考慮為其建立重定向。例如汉诗的內容為「#REDIRECT [[中国古典诗歌#汉语古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章節重定向}}
」。詳細參見Category:章節重定向及相關分類。
根据Wikipedia:投票/跨语言链接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识,不应在条目中以跨语言链接“[[: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
”(如[[: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
)等方式,直接将内容链接至其他语言维基百科。
在不过度使用内链的前提下,对于不为中文用户熟知的外来词汇,编辑可以使用跨语言链接模板{{ilh}}和{{tsl}}(后者现已做成指向ilh的版本)标注外语维基的对应条目。两个模板使用方式为{{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
和{{tsl|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顯示文字}}
,其中“en”表示英语,可以换为其它语言代码;而顯示文字為選用參數,不填會顯示條目名稱;條目名稱也是選用參數,不填則使用Article Name。该模板允许用户通过小工具自定义跨语言链接的表示方式。同时,编辑还可以选择在紅字連結后面用括号直接附注原文——即“條目名稱(Article Name)”——来避开跨语言链接。
原则上不应当对日期等添加内部链接,除非这些日期有特别意义。德國統一日、情人節等節慶日並非純日期不受此限,可當做普通連結處理。
[[2001年]][[9月11日]]
或[[10月1日]]
。本身就屬於時序類的條目(如1789年、1月、1940年代)可以加上日期連結。
除非年份條目(如1795年、1950年代、21世紀)中的內容對所述主題有重要的直接關聯,否則不應加入這些連結。這種關聯不可以只是「事件發生在這一年/年代/世紀」。比如,有關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立的條目可連結1896年體育,而有關香港廉政公署發展的條目也可以連結1974年香港;不過,化學家格倫·西奧多·西博格的生年、卒年以及大英博物館的成立年份都不應加上連結,因為這些年份條目中的內容與西博格或大英博物館都沒有直接的聯繫。
除非日期條目(如2月24日、6月12日、10月)中的內容對所述主題有重要的直接關聯,否則不應加入這些連結。這種關聯不可以只是「事件發生在這一月/日」。圓周率日和雙十節的條目可以分別連結3月14日和10月10日,但諸如「悉尼歌劇院於2007年6月28日成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等日期就不應加上連結,因為2007年及6月28日條目中的內容都與悉尼歌劇院、UNESCO和世界文化遺產沒有直接關係。
目標為本頁面的内部链接會顯示為加粗無連結黑色正文。常見于模板調用中:如果模板A中有頁面B的連結,而頁面B又調用了模板A,那在頁面B的頁面上模板A處頁面B的链接會顯示為無連結文字;然而,若是頁面B重定向至頁面C,而頁面C中調用了模板A,而模板A中原應是C的連結處寫的是B,則B仍會是内部链接的樣子。系統在作出此判定的時候不會自動進行繁簡轉換,因此有時候要手動轉換模板頁內連結的文字。
链接应设在与上下文所述内容最明确相关的词汇上,即使該词汇只不过是个链接到其他条目的重定向。不要使用管道連結([[A|B]])來迴避其他貼切文章的合理重定向,這有助於保證提及的重要數字將連結至更詳細的條目。
自動程序不應該將連結取代為重定向或導向連結,相反地,我們應該經常檢視連結是否符合內文。(更多訊息請參見Wikipedia:消歧义、Wikipedia:重定向#不要修正並非斷鏈的重定向連結)
管道連結是一種內部連結,但其顯示的文本與連結至頁面的標題不同。例如,[[中華民國|中華萌國]]
顯示為中華萌國,但實際連結至中華民國條目。
使用管道鏈接時需要注意的是,顯示的名稱應該表明連結至頁面的主題,而不應該有誤導性。例如,一個讀者看到毛澤東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屆政協會議上被選為中國第一任主席
,會期待[[中國]]
的連結通向中國而非1949年中國#9月,以及[[主席]]
的連結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而非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REDIRECT [[某物#歷史]]
;在其他頁面,請使用[[某物的歷史]]
而非#REDIRECT [[某物#歷史|某物的歷史]]
。這樣,如果需要修改「某物#歷史」這個標題的話,就只需要修改「某物的歷史」這一個頁面的重定向,而不是其他所有頁面的管道連結了。在您编辑时,请用预览检查一下您设的链接,然后试着用一个新网页窗口打开它。如果那个条目不存在,请用搜索试试条目是否真的不存在,因为你想去的条目有可能是以别的词语命名的,或者它是另外某个条目中的一部分。
维基百科并不是链接的堆积,一篇只有链接的文章是不受欢迎的。参见Wikipedia:外部链接。
标识URL的语法很简单,只需用单括号即可:
[URL 在一个空格后加入你想让链接显示的标题]
URL通常以 http://
、 https://
开始,也有的使用: ftp://
或 news://
之类的次常见协议。
如果您输入的URL仅以 //
开始,那么链接的网页将以您当前浏览维基百科所用的网络传输协议(截至2017年3月[update]为HTTPS)打开,如: [//www.wikimedia.org www.wikimedia.org]
得到 www.wikimedia.org。但是在保存编辑之前请注意检查链接所支持的协议,以免造成链接无法正常访问的现象。
此外,将URL放在普通文本中而不标示,会自动产生一个链接,例如 https://en.wikipedia.org/ 。当然,这一特征可能在以后的版本中消失。因此在某些情况下,URL作为很有价值的信息而你想显示它时,最好使用URL的简易格式作为普通文本: [https://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
得到 en.wikipedia.org。但是你不能够直接使用其简易格式:en.wikipedia.org
得到en.wikipedia.org。
如果一个站点会自动将您重定向到对应的HTTPS页面(维基百科目前便是这样),则应该使用带有 https://
的链接。如果一个网站不会自动行HTTPS重定向,但支持 https://
链接,也建议使用HTTPS。直接使用HTTPS链接可以避免读者向网络运营商泄露自己所查看的页面,对于HTTPS的网站而言更可以减少一次重定向。
您不应当为嵌入正文中的HTML连接加上描述性的标题。相反,当您在正文中提供一个嵌入的链接作为信息来源时,仅需要给URL加上一对方括号,例如: [http://www.guardian.co.uk/usa/story/0,12271,1650417,00.html] → [1]。然而,当一个外部链接出现在参见、进一步阅读或外部链接部分,您应当为其加上一个描述性的标题。方法是将描述性的文字置于URL之后,中间用一个空格分开,并在外面加上一对方括号。
例如,向一个形如http://en.wikipedia.org/(显示为 http://en.wikipedia.org/)的裸露URL使用下列句法:[http://en.wikipedia.org/ 开放的百科全书](显示为 "开放的百科全书")
通常而言,URL并不美观,而且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显示一个有意义的标题要比显示URL本身更好。例如,相较于http://www.esa.int/export/esaCP/index.html 而言,欧洲空间局网站对于读者要友好得多。可能也会有一些例外情况,比如URL已经众所周知,或者它就是公司名称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将URL和一个有效的标题放在一起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例如 欧洲空间局网站,www.esa.int。
如果确实显示了URL,请使其尽量简略。例如,除去多余的index.html(但请务必先在预览模式中检查)。
页面的“可打印版本”会完整显示包括含有标题的URL在内的所有URL,所以不会丢失信息。
如果没有输入可选的链接文字,外部链接会自动显示成数字链接:比如,
[http://en.wikipedia.org/]
将显示成:
这种链接会产生如下问题,
这种链接应转成带有文字说明的链接,或者最好更改为像引用来源中所描述参考网页,并写明最后一次修改日期和作者。
在大部分时候,把外部链接分成一组放到文章底部的标题下会比较适合:
==外部链接==
*[http://
*[http://
和其他顶级标题一样,需要使用两个等号来标记外部链接标题(请参阅文章其他位置的标题)。
也可以在文章的内容中包含内部的URL引用,例如:
在线协作社区的一个好例子是[http://en.wikipedia.org/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会显示为:
在大多数情况中不鼓励这样做。
如果文章中已使用了外部网页的信息或要提示有更多与文章有关的可用信息,例如网站上的统计资料、图片库及论文,那么像这种链接应该作为文章底部“外部链接”段落的一部分。如果引用的外部参考仅与文章中一个段落或一行有关,那么应在脚注中使用内置的外部链接作为适当的引用。可以在全篇文章中使用脚注链接,它们会替换为从 1 开始递增的数字。
这里是中文维基,连接到中文網頁最佳。连接到其他语言在少数情况下也对读者有用:
例如,如果文章的主题是一份西班牙语报纸,外语连接应注明语言,如下:
您也可以在連結後方放置語言標示以註明語言。輸入 {{Language icon|<語言代碼>}}
以使用Template:Language icon模板。例如,{{Language icon|es}}
顯示為:(西班牙語)。此外可以輸入 {{xx icon}}
,其中xx
是語言代碼。例如{{pl icon}}
給出:(波兰文)。參見Category:语言标示模板以及ISO 639代碼列表。
在參考來源使用上述模板應當透過{{cite}}
系列模板的language
參數,或連結後方放置{{XX icon}}
,例如:<ref>{{cite web |language= es | ...}}</ref>
;<ref>[http://www. XXX]{{es icon}}</ref>
如果链接不是HTML文件,请确定文件类型。如果浏览器需要插件才能看该文件,亦请提示。
如發覺該連結涉及一些容量很大的檔案(比如一個包含大量圖像的網頁檔案),建議在連接之後寫上備註提醒,以免一些電腦速度慢的使用者面臨當機的困擾。
若需要链接到图像、视频或者音频资源,可以使用{{External media}}模板,用于向读者提示文件的类型。请注意此类资源可能涉及版权问题,维基百科并不鼓励用户提供含有侵犯版权内容的外部链接。
|
|